⒈ 古代傳說(shuō)中的天神,與顓頊爭(zhēng)為帝,有頭觸不周山的故事。
⒉ 古史傳說(shuō)人物。為堯臣,和歡兜、三苗、鯀并稱為“四兇”,被流放于幽州。
⒊ 古代官名。工官。本謂供百工之職,后為官名。
⒋ 古代官名。漢代少府的屬官。王莽時(shí)又改少府為“共工”。
⒈ 古代傳說(shuō)中的天神,與 顓頊 爭(zhēng)為帝,有頭觸 不周山 的故事。有關(guān) 共工 的傳說(shuō)不盡相同。參閱《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及《大荒北經(jīng)》、《史記》 司馬貞 補(bǔ)《三皇本紀(jì)》。又, 屈原 《天問》 王逸 注, 共工 名為 康回。
引《淮南子·墬形訓(xùn)》:“共工,景風(fēng)之所生也。”
高誘 注:“共工,天神也。人面蛇身,離為景風(fēng)。”
《淮南子·天文訓(xùn)》:“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爭(zhēng)為帝,怒而觸 不周 之山,天柱折,地維絶。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共工氏 觸皇天之八柱。”
章炳麟 《國(guó)故論衡·原儒》:“女媧 銷石, 共工 觸柱。”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上古時(shí)代。 共工 與 顓頊 爭(zhēng)帝之一日,晦冥。”
⒉ 古史傳說(shuō)人物。為 堯 臣,和 驩兜、三苗、鯀 并稱為“四兇”,被流放于 幽州。
引《書·舜典》:“流 共工 于 幽洲。”
銀雀山 漢 墓竹簡(jiǎn)《孫臏兵法·見威王》:“昔者, 神戎 戰(zhàn) 斧遂 ; 黃帝 戰(zhàn) 蜀祿 ; 堯 伐 共工。”
⒊ 古代官名。工官。本謂供百工之職,后為官名。
引《書·舜典》:“帝曰:‘俞,咨 垂,汝共工。’”
孔 傳:“共,謂供其職事。”
孔穎達(dá) 疏:“今命此人云:‘汝作共工。’明是帝謂此人堪供此職,非是呼此官名為共工也。”
《史記·五帝本紀(jì)》:“舜 曰:‘誰(shuí)能馴予工?’皆曰 垂 可。於是以 垂 為共工。”
裴駰 集解引 馬融 曰:“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農(nóng)者以為后稷,知工者以為共工。”
⒋ 古代官名。 漢 代少府的屬官。 王莽 時(shí)又改少府為“共工”。
引《漢書·劉輔傳》:“上乃徙繫 輔 共工獄,減死罪一等,論為鬼薪。終於家。”
顏師古 注:“少府之屬官也,亦有詔獄。”
《后漢書·宋弘傳》:“弘 少而溫順,哀 平 閒作侍中, 王莽 時(shí)為共工。”
李賢 注:“王莽 改少府曰共工。”
⒈ 神話傳說(shuō)中炎帝的后裔。相傳與顓頊爭(zhēng)天子失敗,怒觸不周山而導(dǎo)致天柱折,地維絕。見漢·王充《論衡·談天》。又相傳共工為水神。
引《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jì),故為水師而水名。」
⒉ 職官名。堯時(shí)負(fù)責(zé)治水及掌百工事宜的官吏。
引《書經(jīng)·堯典》:「共工方鳩僝功。」
英語(yǔ)God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