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春天。指三年。
⒈ 指春天。
引《文選·阮籍<詠懷詩(shī)>之四》:“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張銑 注:“春,陽(yáng)也;陽(yáng)數(shù)九,故云九春。”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志怪篇》:“其花似杏,而緑蘂碧鬚,九春之時(shí),萬(wàn)頃競(jìng)發(fā),如鸞鳳翼。”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賦》:“瑤池疏潤(rùn),演麗於九春;析木分輝,流光於千里。”
⒉ 指三年。
引《文選·曹植<雜詩(shī)>之二》:“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李善 注:“一歲三春,故以三年為九春。”
⒈ 春季九十天,故稱春天為「九春」。
引《文選·阮籍·詠懷詩(shī)一七首之四》:「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唐·皇甫枚《飛煙傳》:「見說(shuō)傷情為九春,想封蟬錦綠蛾顰。」
⒉ 三年。
引《文選·曹植·雜詩(shī)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唐·李善·注:「一歲三春,故以三年為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