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水經注·河水一》引《述征記》:“盟津、河津恒濁,方江為狹,比淮·濟為闊,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云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
⒈ 后因以“狐聽之聲”指冰下流水之聲。
引《水經注·河水一》引《述征記》:“盟津、河津 恆濁,方 江 為狹,比 淮 濟 為闊,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云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書證》:“狐之為獸,又多猜疑,故聽 河 冰無流水聲,然后敢渡。”
唐 林滋 《陽冰賦》:“別浦宵凝,狐聽之聲乍絶;迴汀曉合,蟲疑之質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