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ī,zǐ ]
讀音:zī,zǐ
拼音:zi,zi
簡繁:訾
五筆:HXYF
五行:火
部外:暫無
五筆:HXYF
筆畫:13畫
吉兇:吉
倉頡:YPYMR
結構:上下
鄭碼:IIRS
四角:22601
區位:8604
統一碼:8A3E
異體字:呰,啙,訿,?,?,?,?
英漢互譯:bad-mouth,criticize,defects
筆順:豎、橫、豎、提、撇、豎彎鉤、點、橫、橫、橫、豎、橫折、橫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69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50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78 |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訾姓主要源自:姜姓、嬴姓。
訾姓起源一
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國有地名為訾(在現今河南省鞏義市一帶)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將地名作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訾姓起源二
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嚳的一個妃子即為該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為訾姓。
訾姓起源三
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時候,居住在齊地的祭姓人認為祭姓不吉利,于是將祭姓改為訾姓,稱此氏。
訾姓起源四
出自姜姓,以城名為氏。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今河南省鄭州市的東北)有城名為訾。后來這個城被齊國奪取,此城的人遂以訾為姓。
訾姓起源五
源于國名,出自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屬于以國名省文簡化為氏。在三千多年前發祥于中原地區,有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稱訾陬氏、有娀氏,是遠古“三皇”時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布于如今的山東省的曲阜一帶。
訾姓起源六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訾枝,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訾枝,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邑地(今湖北枝江)。
在史籍《左傳·文公十六年》中記載:“(周頃王姬壬臣九年,公元前610年)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訾枝。” 在訾枝居住的楚國貴族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訾姓起源七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宋國訾毋,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訾毋,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一個邑地(今河南周口鹿邑馬鋪)。
在史籍《左傳·襄公十年》中記載:“(周簡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62年)楚子囊、鄭子耳伐宋,師于訾毋。庚午,圍宋,斗于桐門。”在訾枝居住的宋國貴族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訾姓起源八
源于嬴姓,出自戰國后期趙國貴族訾辱氏,屬于以歷史事件為氏。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記載:“訾辱氏,趙嬴姓也。”
訾辱氏與恭叔氏、邯鄲氏、嬰齊氏、樓季氏一樣,都是為周穆王姬滿駕御馬車的造父之趙氏支裔,是趙武靈王的后裔子孫。
訾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八位門閥。
今山東省的泰安市泰山區邱家店鎮,無梁殿,北京市,河南省的許昌的禹州市、商水縣、永城縣、鞏義市、桐柏縣、溫縣、駐馬店市、信陽市、鹿邑縣、鄲城縣、尉氏縣、漯河市、洛陽市,江蘇省的宿遷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沛縣,臺灣省的臺北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城市,云南省的昭通市,天津市紅橋區,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山東省的淄博市臨淄區、沂源縣、濟南市、陽谷縣、日照市、高密縣、章丘市、青島市、棗莊市 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周井鋪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昌吉市,遼寧省的大連市、沈陽市、鞍山市、朝陽市、阜新市,安徽省的阜陽市、巢湖市、滁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濉溪縣、碭山縣,貴州省六盤水市、貴州省的威寧縣,山西省的呂梁地區,陜西省的延安市,西安市戶縣、榆林市神木縣、定邊縣,云南省的曲靖市宣威市,吉林省的伊通滿族自治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趙縣、邯鄲市永年縣、唐山市、衡水市的故城縣、保定市蠡縣、順平縣、秦皇島市盧龍縣,浙江省杭州市,黑龍江省的伊春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衛市等地,均有訾氏族人分布。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后不復存在。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渤海堂:以望立堂。
魯國堂:以望立堂。
直博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訾祏,是一個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說他既正直又博學。
一、訾zī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景縣,山東之魚臺、昌樂、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大同,陜西之韓城,甘肅之永登,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涇縣等地均有分布。《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漢族姓氏。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音‘紫’。《風俗通》:‘帝嚳妃訾娵氏。’(按:《姓氏考略》則稱:‘娵訾氏所改’或作‘訾陬’。)《姓苑》云:‘今齊人。《漢功臣表》有樓盧侯訾順。’望出渤海。”
2、其注引《姓苑》云:“本姓祭,以為不祥,改為訾。”春秋時晉有訾祐。
二、訾
訾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訾姓起源:
1、帝嚳妃訾陬氏之后,見《風俗通》。一說,訾陬自為復姓,非訾氏之祖。
2、訾(故城在今河南鞏縣西南),楚大夫食邑,因氏。
3、訾城,春秋時齊大夫食邑,北海都昌縣西訾城是也(故城在今山東昌邑西2里),因氏。
4、本姓祭氏,以姓不吉祥,改為訾氏,見《姓苑》。
5、蒙古人姓。
訾姓名人:
訾祐,春秋時晉人,為范氏家臣。訾順,漢成帝時封為樓虛侯。
郡望:渤海、齊郡。
變化:亦作〔??〕、〔?〕。
訾姓古代名人
訾祏春秋,晉國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范宣子與和大夫爭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祏請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糾正了對方的狡辯,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講道理。結果范宣子采納了他的建議,增加了給和大夫的田,兩人重歸于好。
訾順西漢,成帝時,抓捕到謀反的尉氏人樊并而立功,因功被封為樓虛侯。
訾亙金朝,山東博州人。寡默少言,稟賦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陽真人,始入全真教,賜號“亙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師丘長春,后又從劉長生學道。訾亙終年修行,勤而不懈,劉師盡傳道法,賜道號“守真子”,因避圣諱,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間(1196-1200年)抵鈞臺,白日乞食街市,夜則歸河龕,隱跡于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時逢大雪,人多餒死,而訾亙十日未飲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后,鄉間人士,俱往學道。貞祐四年(1216年)元兵侵關陜,破京師,官民散亂驚失,而訾亙料事平安,鄉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間奉詔入京,庭對稱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會,深得稱譽.府掾遂舍家園三十余畝,創立玄真道院,令訾亙為主持。不數年,道眾涌至,授徒數百人。金哀宗臨幸蔡州,詔殿上,亙對答稱旨,備受獎賞。天興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歲。
訾汝道元朝,德州齊河人。少時以孝聞名,后來與弟弟分家時,將良田美宅都讓給了弟弟,他的家鄉鬧荒時,曾廣為借貸濟人,并把借券全部焚毀,鄉里人都感念他的善舉。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后不復存在。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渤海堂:以望立堂。
魯國堂:以望立堂。
直博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訾祏,是一個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說他既正直又博學。
一、訾zī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景縣,山東之魚臺、昌樂、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大同,陜西之韓城,甘肅之永登,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涇縣等地均有分布。《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漢族姓氏。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音‘紫’。《風俗通》:‘帝嚳妃訾娵氏。’(按:《姓氏考略》則稱:‘娵訾氏所改’或作‘訾陬’。)《姓苑》云:‘今齊人。《漢功臣表》有樓盧侯訾順。’望出渤海。”
2、其注引《姓苑》云:“本姓祭,以為不祥,改為訾。”春秋時晉有訾祐。
二、訾
訾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訾姓起源:
1、帝嚳妃訾陬氏之后,見《風俗通》。一說,訾陬自為復姓,非訾氏之祖。
2、訾(故城在今河南鞏縣西南),楚大夫食邑,因氏。
3、訾城,春秋時齊大夫食邑,北海都昌縣西訾城是也(故城在今山東昌邑西2里),因氏。
4、本姓祭氏,以姓不吉祥,改為訾氏,見《姓苑》。
5、蒙古人姓。
訾姓名人:
訾祐,春秋時晉人,為范氏家臣。訾順,漢成帝時封為樓虛侯。
郡望:渤海、齊郡。
變化:亦作〔??〕、〔?〕。
一、訾zī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景縣,山東之魚臺、昌樂、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大同,陜西之韓城,甘肅之永登,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涇縣等地均有分布。《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漢族姓氏。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音‘紫’。《風俗通》:‘帝嚳妃訾娵氏。’(按:《姓氏考略》則稱:‘娵訾氏所改’或作‘訾陬’。)《姓苑》云:‘今齊人。《漢功臣表》有樓盧侯訾順。’望出渤海。”
2、其注引《姓苑》云:“本姓祭,以為不祥,改為訾。”春秋時晉有訾祐。
二、訾
訾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訾姓起源:
1、帝嚳妃訾陬氏之后,見《風俗通》。一說,訾陬自為復姓,非訾氏之祖。
2、訾(故城在今河南鞏縣西南),楚大夫食邑,因氏。
3、訾城,春秋時齊大夫食邑,北海都昌縣西訾城是也(故城在今山東昌邑西2里),因氏。
4、本姓祭氏,以姓不吉祥,改為訾氏,見《姓苑》。
5、蒙古人姓。
訾姓名人:
訾祐,春秋時晉人,為范氏家臣。訾順,漢成帝時封為樓虛侯。
郡望:渤海、齊郡。
變化:亦作〔??〕、〔?〕。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后不復存在。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渤海堂:以望立堂。
魯國堂:以望立堂。
直博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訾祏,是一個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說他既正直又博學。
一、訾zī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黃驊、景縣,山東之魚臺、昌樂、平邑,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大同,陜西之韓城,甘肅之永登,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涇縣等地均有分布。《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漢族姓氏。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音‘紫’。《風俗通》:‘帝嚳妃訾娵氏。’(按:《姓氏考略》則稱:‘娵訾氏所改’或作‘訾陬’。)《姓苑》云:‘今齊人。《漢功臣表》有樓盧侯訾順。’望出渤海。”
2、其注引《姓苑》云:“本姓祭,以為不祥,改為訾。”春秋時晉有訾祐。
二、訾
訾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訾姓起源:
1、帝嚳妃訾陬氏之后,見《風俗通》。一說,訾陬自為復姓,非訾氏之祖。
2、訾(故城在今河南鞏縣西南),楚大夫食邑,因氏。
3、訾城,春秋時齊大夫食邑,北海都昌縣西訾城是也(故城在今山東昌邑西2里),因氏。
4、本姓祭氏,以姓不吉祥,改為訾氏,見《姓苑》。
5、蒙古人姓。
訾姓名人:
訾祐,春秋時晉人,為范氏家臣。訾順,漢成帝時封為樓虛侯。
郡望:渤海、齊郡。
變化:亦作〔??〕、〔?〕。
[ 訾 ]的同部首字 - [ 言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