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ī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69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30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254 |
1995年 | 273 | 1987年 | 345 | 1982年 | 219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69 |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師姓主要源自:姬姓。
師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產生于遠古時期,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師(Shī)姓部分源出比較復雜,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源出包括8個方面:
源流一——以官名為氏
據史籍《姓譜》記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的職官名稱就叫作“師”,如上古時期的師延,商王朝時期的師涓等。周王朝時期有師尹之官,專職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后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得姓始祖為師延,此支起源地在現在的河南省新鄭。
源流二——以技藝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擅長樂技的人皆被稱為師。當時比較著名的有晉國師曠、師服,魯國師乙、師襄,鄭國師悝(shikui)、師觸、師躅、師惠、師叔,衛國師涓等等,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于音律。在這些精于樂技的樂師們之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的職業技能稱謂為姓氏者,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源于少數民族文化上漢化改姓
清朝以后,蒙古人姓巴克西納爾氏、巴戈西納兒氏,改漢字姓均為師。今蒙古族、滿族均有師姓。其一,源于蒙古族泰亦什氏。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稱泰赤兀氏、岱齊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泰亦什氏歷經蒙古汗國、元朝、明朝,至明朝中葉以后聚集在呼倫貝爾草原地區從事游牧、農耕作業,在明朝時期即開始冠漢姓為師氏,世代相傳至今。另據蒙古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記載:“察剌陔領忽之子想昆必勒格也。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等,為泰亦赤兀惕氏矣。”
有關“泰亦赤兀惕”這一蒙古語的具體含義,目前的說法還不統一,“頑強者”、“抗爭者”或“善戰者”之意,這有待與蒙古史學家、文學家、或語言學家進一步研究探討。泰亦赤兀惕氏族,是由海都的曾孫俺能孩等多人合建組成的一個部落群體。北宋,泰亦赤兀惕部則是蒙古反抗金國統治的中堅部眾,并在反擊抗戰中不斷發展壯大,最后成為蒙古諸部中最強的之一,擁有眾多的屬民和軍隊。正由于這個原因,當時著名的合布勒汗所組建的蒙古汗國,實際上是由孛兒只斤氏貴族和泰亦赤兀惕氏貴族的聯合政權。合布勒汗雖有七子,但在臨終時卻把汗位傳給了英勇善戰的俺巴孩。自合布勒汗大致統一了蒙古諸部后,泰亦赤兀惕氏族始終與孛兒只斤氏族在一起。當也速該逝世后,泰亦赤兀惕部首領塔兒忽臺乞鄰圖黑與訶額侖母子結怨。先是率眾離去,后又執禁了鐵木真,并經常予以虐待,幸而被速勒都思氏鎖兒罕失剌在暗中相救。后來,泰亦赤兀惕部反過頭來聯合了孛兒只斤氏族的夙敵札答蘭等部發動了“十三翼之戰”,瘋狂進攻鐵木真。在被克烈部、蒙古部的聯軍所擊敗后,泰亦赤兀惕部眾歸附于乃蠻部。后來乃蠻部又被鐵木真徹底擊滅,泰亦赤兀惕部余眾最終被并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歷史就是這樣轉了一大圈,泰亦赤兀惕部依舊歸于蒙古。泰亦赤兀惕氏族,作為一行標志性氏族姓氏,實際上是蒙古民族中最后一批氏族之一。在人類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民族,其氏族名稱皆始于原始社會后期,蔓延于整個奴隸制時代。泰亦什氏歷經蒙古汗國、元朝、明朝,至明朝中葉以后聚集在呼倫貝爾草原地區從事游牧、農耕作業,在明朝時期即開始改漢字姓為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有此師姓氏
源自唐朝時期 東爨烏蠻部落的歸順,現今云南省的彝族、納西族、僳僳族中師姓,源自唐朝武德年間的師宗部落歸順。
據史書記載:云南省師宗縣“昔爨蠻逐獠、僰等居之,其后師宗據匿弄甸,故名師宗部”(《元史卷六十一志第十三》)。西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師宗分別屬漏江、漏窩縣轄地但是,自西漢至唐南詔近一千年的歷史時期,在師宗這個區域內,僅以“匿弄甸”稱名,故后人曾對師宗縣城有“匿弄村”之稱。唐朝時期,西洱河地區出現了以滇東地區為主的三十七個“烏蠻”部落。這些部落中的“烏蠻”內部長期地保持自己的氏族——部落組織,他們并不互相合并,而往往是從一個氏族或部落組織中又分裂出另一個氏族、部落組織來,散居到鄰近的地方去。據傳:當時,有兩個部落之間發生了戰爭,其中一方兵力不足,指揮官就想到向相處甚好的“匿弄甸”酋長救援,指揮官就派遣士兵向“匿弄甸”搬兵救援,但這個指揮官卻忘記了“匿弄甸”部落這個地名,只知道“匿弄甸”酋長的名字叫“師宗”,指揮官就和他派往前去搬兵的人說,你去找師宗救援搬兵就行了。派去搬兵的人找到師宗搬到救兵,打敗了對方。為了感謝師宗,這個得勝部落就用“師宗”名稱取代了“匿弄甸”名稱了。
“師宗”是用漢文字記錄下來的少數民族語音,由人名衍變成為區域名稱后一直沿襲使用至今。唐武德年間,改州、郡、縣三級制為二級制,當時的師宗歸屬于隴堤縣。武德四年(621年),東爨烏蠻部落歸順唐朝后,設立了師宗縣,部族中的人們便改其姓氏為“師”。由此,彝族、納西族、僳僳族就有了師姓。
今彝族、苗族、傣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土族、滿族、保安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字姓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源于官位
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祭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上古時期,人類盲蒙恐懼于自然現象,因此有專職負責祭祀日、月、天、地、風、雨、雷、電、水、云的祭師,分別稱作日師、月師、天師、地師、風師、雨師、雷師、電師、水師、云師等等,不一而足,在周王朝時期皆隸屬于春官府司管轄。
源流五——源于姬姓
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師君,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師君,是西周時期設置的侍衛統領官職稱謂,這里的“師”是武裝護衛之意,司職為守衛君王正宮以及相關事宜,隸屬于春官府司管轄。
在典籍《周禮·春官》中記載,“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左,為古代王朝武將站班的位置。近來人們在甘肅漢墓中出土一石門,左邊石門的虎頭下站著師氏。在師氏、師君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源于國名
出自漢朝時期西域姑師國,屬于以國名漢化為氏。姑師國,亦稱車師國,是秦、漢朝時期西域地區的著名古國名稱,是最早出現在我國史書中的西域古國之一,位置在今著名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是絲綢之路北線和中線的必經之地,其國民的民族成分與匈奴民族相近。它位于吐魯番盆地,因與樓蘭相距較近,所以在古書中兩者常并稱。它掌控著羅布泊以東、以北直到烏魯木齊、奇臺、吉木薩爾一帶廣闊的地域,它是漢朝能否通達西域各國的一個“障礙”。
姑師國的國民成分與匈奴民族相近。元封元年(前110),西漢因樓蘭攻劫漢朝使節,梗阻絲路,被漢武帝的著名大將趙破奴在率軍追滅匈奴時順帶攻滅。不久,車(音jū)師國又在姑師國故地上建立,國民的主要成分仍然是匈奴民族,因此,在歷史上人們常將姑師國與車師國混為一談。
車師國建立后,親近匈奴,敵對過往漢使,仍然是西漢的一大威脅。于是,自公元前99年開始,到公元前60年,四十年的時間了便有了西漢反攻車師的5次戰爭,以及車師國的先后3次投降歸漢。
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漢武帝以匈奴降漢的介和王成娩為開陵侯,率領樓蘭國兵攻打車師,因匈奴遣右賢王率數萬騎兵對車師進行救援,漢軍失利,退回。
征和四年(西元前89年),重合侯 莽通率4萬騎兵奉旨攻打匈奴時,途中讓成娩率軍中樓蘭、尉犁、危須等西域六國的兵將包圍了車師,使得車師國投降臣屬于漢。但漢昭帝時,匈奴又降伏車師,并遣4000騎兵效仿西漢屯田制的做法,在車師屯田,監護其國。
本始二年(西元前72年),漢宣帝遣田廣明等五位將軍攻打匈奴時,在車師屯田的匈奴騎兵逃竄,車師國第二次臣屬于西漢。匈奴對車師歸降西漢極為不滿,令其遣太子軍宿入匈奴為質。軍宿不愿入匈奴為質,便逃往母親的老家焉耆,車師更立烏貴為太子。烏貴即位后,與匈奴聯姻,親近匈奴,與其勾結,劫殺漢通烏孫的使臣。
地節二年(西元前68年)秋,漢宣帝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憙率屯田渠犁的田卒1500人,及西域諸國兵萬余人,共同攻打車師,一舉拿下了交河城。因烏貴在交河城北的石城,未能抓到他。后來,漢軍糧盡,退回渠犁。不久,鄭吉、司馬憙再次發兵攻打石城。烏貴向匈奴求救,匈奴拒絕出兵。于是,烏貴投降漢軍。為使漢軍相信,他還聽從其貴人蘇猶的建議,擊破匈奴邊國小蒲類。匈奴見車師又一次歸降了西漢,便發兵進行攻打。鄭吉、司馬憙引兵北上迎敵,匈奴軍不敢前進。而后,鄭吉、司馬憙指派了20人留守烏貴左右,帶領大軍回到了渠犁。烏貴擔心匈奴再次攻打,性命不保,乃率輕騎出奔烏孫。鄭吉遂令吏卒300人屯田車師。匈奴單于派兵來爭,鄭吉、司馬憙乃率全部1500名渠犁屯田卒赴車師,迎擊匈奴軍。漢宣帝急遣長羅侯常惠,率張掖、酒泉2郡騎兵來救。匈奴軍見漢軍大隊來攻,退去。鄭吉復還渠犁。烏貴逃到烏孫,烏孫上書西漢,稱欲將烏貴留在烏孫,以備將來車師有急,可從西面出擊匈奴。于是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西漢從焉耆召還車師故太子軍宿,立其為車師王,將車師一部分國民遷往渠犁。匈奴也立兜莫為王,率余眾保博格達山北麓。自此車師分為前、后兩部(亦稱前、后國)。后部王都務涂谷(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南山中)。
神爵二年(西元前60年),漢宣帝下令漢軍再進西域,于是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西漢與匈奴“五爭車師”,戰爭最終以西漢的勝利而結束。漢宣帝在今新疆輪臺縣策大雅鄉一帶設立了第一個西域都護府,首任都護就是帶兵與匈奴征戰的御前侍郎鄭吉,從此,西域吐魯番一帶正式歸入西漢王朝版圖。鄭吉上任后,即命車師國民一律改漢字姓,官為師氏、民為車氏,然后登記造冊,上達“天聽”。后又“選聰穎忠順者入漢太學”,再后留居中原,文化上迅速漢化,終形成一支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源于官位
東周以后,各諸侯國擴充軍隊,每軍再分中師、左師、右師,那些軍制官職以官為氏,形成了復姓右師氏、左師氏,其后代以祖先職官為氏,也稱為“師”,后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字姓師氏
源流八——他姓改姓
師姓的血脈比較復雜,他姓因種種原因改為師姓的情況有四種:
一是改姓為師的情況發生在宋中后期的金朝。歷史上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統治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對漢文化的吸取。他們參照漢族的風俗,對避諱的對象做出有個規定,章宗還把“圣諱”列入了法律。《金史·卷一二·章宗本紀四》曰:“泰和五年(1205)三月,諭有司,進士名有犯孔子諱者避之,仍著為令”。在這樣的情況下,那個時代的晚期就有了尹氏因避改姓為“師”,以及楊姓因慮及金宋兩朝關系易姓為“師”。金代始制女真字的完顏希尹,卒于西元1140年。年輕時,他隨金太祖完顏旻興兵反遼,屢立戰功。他是軍事將領和改革家,西元1115年金朝建立后,他受命創造了女真文字。完顏希尹去世后,這位金朝的第一任左丞相,因為是女真文字的創制者,又是改漢文化的倡導者,受到了金朝多位國王的追封。皇統3年(1143年),金熙宗看他實無奸狀,死非其罪,給他恢復了名譽,贈以開府儀同三司、邢國公,改葬之,蕭慶銀青光祿大夫。明昌五年(1194)2月5日,金章宗以他始制女真字,詔加封贈,依倉頡立廟例,立祠于上京納里渾莊,歲時致祭,令子孫拜奠,把他視為僅次于孔子的大圣人。
金代另外有尚書右承相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金代(公元1115— 1234年)尚書右承相師安石(?——1228年),字子安,河北省滄州市青縣清州鎮人,為人輕財尚義,經歷4任帝王。金承安(金章宗完顏景)五年(1200年)考取詞賦進士,初補尚書省令史,適宣宗南遷,留平章完顏承暉守燕都。因金與尹的韻母相同,為避國諱而改姓師。
二是元朝避忌改“尹”姓為“師”姓。河北省井陘縣蒼巖山鎮柿莊村村南分布著九座古墓,這組墓東南處有一通立石于元朝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元年(1308年)三月初六日的《師氏族譜記》石碑。《師氏族譜記》稱避忌改“尹”姓為“師”姓。第二號墓出土的小瓷碗底上墨書有“尹紀”二字。
三是清朝 :山西省洪洞縣蘇堡鎮尹壁村的村名也是“尹氏因避改師為姓”的例證。位于澗河南岸的這個古村,歷史上就是尉、師、趙、李四大姓的祖居地。這里有因師姓較多,亦名東師村的說法。說起現在的村名,地名工作者稱其源于清朝康熙年間,澗河發水淹沒了良田,村人筑壩防水,把水引開逼其改道,遂改名“引逼村”。在1949年后分成了東尹壁、中尹壁、南尹壁、西尹壁四個村,“尹氏因避改師為姓”后為了不忘先人,取“引逼”的諧音把村名改成了尹壁。
金朝滅亡后,許多因避諱改姓為師的尹氏后人,又恢復了原來的“尹”姓。只是因各種歷史原因,每一個尹氏家族由“師”姓恢復為“尹”姓的時間并不一致,有的家族在金亡后即立刻復改為了“尹”姓,有的家族改回原姓“尹”時卻長達幾十年甚至百余年。
四是宋朝時陜西省清澗縣“楊”姓易姓為師。據《延安府志》、《綏德縣志》、《清澗縣志》記載:“安,原為楊氏,乃漢代關西夫子楊震之后裔,做官至陜北后定居清澗。據傳安,原為北宋之老師官,群眾尊稱楊老師,或簡稱老師。宋室南遷,金朝統治華北,楊氏另一支隨宋室南度,后安之次子,楊偉投入金朝,官至武功大夫、富延十一將。追贈楊安時,慮其金宋兩朝關系,恐有牽連本族另一支,因有老師之尊稱而易姓為師,清澗師族自此而始發,繁衍昌盛。”明洪武年間,清澗縣師姓重建家譜時,考得師安墓內之墓志仍記為楊安。北門河對面舊有“關中師帥”之石牌樓,即師偉之官志;金朝追封師安為忠訓郎后改為昭毅郎。其三子佺承信郎,孫六人有四孫正、雄、民、旌,均授于宣節郎、太尉、校尉等職,均因師偉之軍功官職而封。《清澗縣志》、《師氏族譜》中均載明官職朝代等。據,《渭南縣志》載:“弘農楊氏震,為官清白,以‘四知’著名,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后裔除居弘農外,散居種多,有居瑯琊者(今山東半島東南部),有居丹陽者(今陜西宜川一代),居丹陽后裔因官至武功大夫而徙居富延一帶而易姓矣”。《清澗縣志》、《師氏族譜》記載,“清澗師氏是一巨族,人口興旺,繁衍昌盛,古有‘師一千,惠八百’之稱”,后逐步又遷于陜北各縣,關中韓城、華陰、富平、銅川、眉縣、武功及寧夏、甘肅、山西、山東等地。定居清澗者,現涉及11個鄉鎮30多個村;其后裔更是人才輩出
師姓的記載最早見于東漢《風俗通·姓氏篇》。在我國北宋初年問世,流行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的蒙學教材《百家姓》中,師姓排名第369位。
宋朝時期四川為師姓第一大省
據有關學者研究,宋朝時期,師姓大約有62000人,集中于四川、河南、湖北三地。其中,四川為師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師姓人口的一半以上。
明朝時期山西為師姓第一大省
自宋朝至今一千年中,師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態勢,而帥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態勢。到了明朝時期,師姓人口急劇減少,全國不足20000人,主要分布于山西、陜西、河北、山東、河南、四川等地。其中,山西為師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師姓人口的35%。
當今師姓的第一大省是山西或陜西
目前,師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來自公安部身份證數據庫資料,2008年全國師姓人口28萬,位居第254,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22%。師姓的第一大省為山西或陜西,大約占全國師姓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山西(陜西)、河南、河北、青海等省。
在陜寧晉豫、內蒙古中部、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川渝北部、湖北大部、安徽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大部、北京西部,師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最高可達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64%的師姓人群。在遼寧西端、河北東北、北京東部、天津、山東中部、江蘇北部、安徽中部、湖北東部、贛湘黔北段、重慶南部、四川中部,師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9.9%,居住了大約19%的師姓人群。
太原郡
戰國時秦莊襄王置,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據有關學者研究,華夏師姓太原郡望雖然形成于東漢時期,但其鼻祖卻是春秋時期周王朝諸侯國之一晉國的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晉穆侯(前812-前785在位)時不僅精通古樂,而且諳熟禮儀的大夫師服;另一個是起于悼公時代,亡于平公時代,目睹了晉國的風云變幻的杰出音樂家、政治家、思想家師曠。
平原郡
始建于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于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后,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曾以山東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瑯琊郡
秦始皇時期置,相當于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據有關學者研究,華夏師姓瑯琊郡望形成于西漢末年,而著名的大臣、經濟家、政治家師丹則是鼻祖。
授琴堂
以祖上的功業勛績為堂號。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姓氏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涌現出一批功勛卓著、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為堂號。師姓的“授琴堂”,就是以春秋時期魯國樂師師襄教授孔子彈琴的歷史典故為堂號。
授琴是指教彈琴。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對彈琴也是十分重視的,聽說魯國著名的音樂家師襄子彈琴的技藝很高,便親自登門拜訪,請師襄子做他的老師,教他彈琴。這個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列子》上都有記載。
太原堂
以郡號或地名作為堂號。師姓出于山西太原一帶,故師姓的堂號為“太原”,有認祖循宗之意。
平原堂
以望立堂,亦稱德州堂。
瑯琊堂
以望立堂,亦稱膠南堂、藏馬堂。
明德齋
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師氏堂號為“明德齋”,取圣明善修德意也。
德馨堂
江蘇豐縣、沛縣的師氏堂號為“德馨堂”,愿德厚載物、馨香悟道也。
文苑堂
湖北咸寧縣十二都師姓乃師廷公之后,分徙江西修水崇鄉陳公坑,九江縣馬回嶺鎮富民村,其堂號為“文苑堂”。
一、師(師)shī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北京,內蒙古之烏海,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廣東之新會,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漢、滿、蒙古、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引《風俗通》云:“師,樂人瞽者之稱……”以官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譜》亦云:“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
2、《姓氏考略》據《風俗通》又注:“周師尹之后。”師尹,《辭源》注有二義:(一)“眾官之長。大夫官。《書·洪范》:‘卿士惟月,師尹惟日。’《國語·魯下》:‘師尹維旅牧相,宣序民事。’”依此,則當以官為氏,然與樂師之師不同源。(二)“指周太師尹氏。《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傳):‘師,太師,周之三公也;尹,尹氏,為太師。’”依此,亦以官為氏,系出尹姓。
3、又,《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金師安石,本姓尹氏,避國諱改為帥氏。”(按:查金代君主完顏氏未見有名“尹”者,姑錄以備考。)(4)鄭樵又注:“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師氏。”見《通志·氏族略·總論·避諱》,司馬師為司馬懿長子,武帝司馬炎代魏,追尊司馬師為景帝,司馬昭為文帝。望出瑯琊,平原,太原。春秋時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鄭有師悝、師觸、師蠲、師茷、師慧;漢代有師丹,東武人,哀帝時為大司空;宋代有師范、師維藩,又有師頏,翰林學士;明代有師賓;清代有師帝賓。
二、師(師)
師姓分布:分布很廣,但人數不多。
師姓起源:
1、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見《姓譜》。
2、周時師尹(太子之相稱師尹)之后,以官為氏,見《風俗通》。
3、師,樂人瞽者(瞎子)之稱。自春秋時晉師曠之后,始以為氏。
4、金時尚書右丞師安石,原姓尹,為避國諱,改尹姓為師氏。
5、滿族姓。
師姓名人:
師涓,商紂王時人,為紂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郡望:太原、瑯邪、平原。
師姓古代名人
師延傳說中軒轅黃帝時期的樂官。世官司樂。據說他具有拊弦琴,則地禰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聽眾國音樂,以審興亡之兆的神通。
師曠春秋(公元前572~532年待考),字子野;今山西洪洞人。著名晉國樂師。
師涓春秋,有兩位,一位是商朝樂官,與紂為靡靡之音,武王伐紂,他往東逃亡,自投于濮水而死。另一位則出生于春秋時期的衛國,事衛靈公為樂官。
師宜官東漢,書法家,南陽人。漢靈帝好書法,征天下善書者于鴻都門。應征的數百人中,惟有師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他在酒館時,可以寫字于壁上以出售。
師叔春秋,著名鄭國大夫。師叔是鄭國有名的大夫,為政賢良。一次,齊桓公準備要聯合諸侯攻打鄭國,管仲卻警告齊桓公說:“鄭國現有叔詹、堵叔、師叔,有這三良執政,無隙可乘啊!”
師丹西漢,字仲公;瑯邪,東武人。著名大臣、經濟家、政治家。少時師事大學問家匡衡,研治《詩》,造詣高深且品行至孝,因而舉孝廉為郎官。漢元帝末年,為博士,因事免官。師丹的主張大大得罪了當時實際操縱朝廷大權的傅太后。不久,師丹被降為關內侯,幾個月后又被免為庶人,師丹于是閑居鄉里數年。,漢平帝即位后,新都侯王莽下令挖開傅太后、丁太后的墓,宣布剝奪其原來的尊號,廢為平民。師丹被重新賜爵為關內侯,不久又根據太皇太后的提議,加封師丹為義陽侯。不久,師丹病逝,謚節侯師丹雖身處末世,但能“端誠于國,不顧患難”,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漢政權統治為己任,不失為封建社會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師丹輔政不久,就聯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部分大臣提出限制豪強大族兼并土地,畜養奴婢的限田限奴的“救急”方案。他們在上漢哀帝的奏疏中建議:“諸侯王列侯皆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這一主張剛剛提出后,“時田宅奴婢,賈(價)為減賤”,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以外戚丁、傅和寵臣董賢為代表的勛貴寵臣對此皆以為“不便”,漢哀帝便下詔“且須后”,這個改革方案從此便被擱置起來,成了一紙空文。,漢哀帝原即定陶王,是漢成帝同母兄弟的兒子。漢哀帝即位后,尊漢成帝母為太皇太后、漢成帝趙皇后為皇太后,而漢哀帝的祖母傅太后與母丁后仍住在定陶,仍以漢哀帝之父定陶共王的身份定其稱號。這時高昌侯董宏上書言傅太后與丁后宜同樣尊為太皇太后和太后。漢哀帝把這個意見下放給大臣們討論,當時任左將軍的師丹及其他一些大臣堅決反對,認為尊卑之禮、人倫之序是統治者賴以統治的基本原則,是萬萬不可破壞、更改的。根據母從子、妻從夫的原則,傅太后與丁后的名號已定,再改稱尊號就破壞了尊卑之禮,人倫之序,這是萬萬不可以的。
師范宋朝,靈石人,元佑督岢嵐軍進士,督岢嵐軍后升為江南知州。他發現苛捐雜稅太多,手續麻煩,民苦賦役,于是上奏朝廷,建議稍增田賦,免征苛捐雜稅,使人民不感到賦役麻煩,國家也不減少稅收。他的建議得到采納實行后,受到江南人民的擁護,給他繪像祭祠。師范也成為歷史上的良吏。
師逵明朝,東阿人,字九逵,年少喪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書。洪武中,他任監察御史,廉不置產,接受的俸祿和賞賜都分給了親戚朋友,以至于他的八個兒子都沒有得到什么財產。明成祖曾說:“北來大臣之中不貪者,唯師逵一人。”
師杰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書法師,被中國書協顧問權希軍先生譽為“當代草書翹楚”,電影《墨魂》原型人物。
師纂三國(?-264),曹魏武將,鄧艾的心腹部將,曾隨鄧艾參與滅蜀戰役。滅蜀后,被鄧艾任為益州刺史。之后鍾會兵變,益州大亂,師纂和鄧艾一起被田續所殺。
師覺授南北朝,南朝宋時人,著名才子,曾撰《孝子傳》。
太原郡
戰國時秦莊襄王置,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據有關學者研究,華夏師姓太原郡望雖然形成于東漢時期,但其鼻祖卻是春秋時期周王朝諸侯國之一晉國的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晉穆侯(前812-前785在位)時不僅精通古樂,而且諳熟禮儀的大夫師服;另一個是起于悼公時代,亡于平公時代,目睹了晉國的風云變幻的杰出音樂家、政治家、思想家師曠。
平原郡
始建于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于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后,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曾以山東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瑯琊郡
秦始皇時期置,相當于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據有關學者研究,華夏師姓瑯琊郡望形成于西漢末年,而著名的大臣、經濟家、政治家師丹則是鼻祖。
授琴堂
以祖上的功業勛績為堂號。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姓氏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涌現出一批功勛卓著、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為堂號。師姓的“授琴堂”,就是以春秋時期魯國樂師師襄教授孔子彈琴的歷史典故為堂號。
授琴是指教彈琴。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對彈琴也是十分重視的,聽說魯國著名的音樂家師襄子彈琴的技藝很高,便親自登門拜訪,請師襄子做他的老師,教他彈琴。這個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列子》上都有記載。
太原堂
以郡號或地名作為堂號。師姓出于山西太原一帶,故師姓的堂號為“太原”,有認祖循宗之意。
平原堂
以望立堂,亦稱德州堂。
瑯琊堂
以望立堂,亦稱膠南堂、藏馬堂。
明德齋
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師氏堂號為“明德齋”,取圣明善修德意也。
德馨堂
江蘇豐縣、沛縣的師氏堂號為“德馨堂”,愿德厚載物、馨香悟道也。
文苑堂
湖北咸寧縣十二都師姓乃師廷公之后,分徙江西修水崇鄉陳公坑,九江縣馬回嶺鎮富民村,其堂號為“文苑堂”。
一、師(師)shī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北京,內蒙古之烏海,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廣東之新會,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漢、滿、蒙古、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引《風俗通》云:“師,樂人瞽者之稱……”以官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譜》亦云:“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
2、《姓氏考略》據《風俗通》又注:“周師尹之后。”師尹,《辭源》注有二義:(一)“眾官之長。大夫官。《書·洪范》:‘卿士惟月,師尹惟日。’《國語·魯下》:‘師尹維旅牧相,宣序民事。’”依此,則當以官為氏,然與樂師之師不同源。(二)“指周太師尹氏。《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傳):‘師,太師,周之三公也;尹,尹氏,為太師。’”依此,亦以官為氏,系出尹姓。
3、又,《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金師安石,本姓尹氏,避國諱改為帥氏。”(按:查金代君主完顏氏未見有名“尹”者,姑錄以備考。)(4)鄭樵又注:“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師氏。”見《通志·氏族略·總論·避諱》,司馬師為司馬懿長子,武帝司馬炎代魏,追尊司馬師為景帝,司馬昭為文帝。望出瑯琊,平原,太原。春秋時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鄭有師悝、師觸、師蠲、師茷、師慧;漢代有師丹,東武人,哀帝時為大司空;宋代有師范、師維藩,又有師頏,翰林學士;明代有師賓;清代有師帝賓。
二、師(師)
師姓分布:分布很廣,但人數不多。
師姓起源:
1、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見《姓譜》。
2、周時師尹(太子之相稱師尹)之后,以官為氏,見《風俗通》。
3、師,樂人瞽者(瞎子)之稱。自春秋時晉師曠之后,始以為氏。
4、金時尚書右丞師安石,原姓尹,為避國諱,改尹姓為師氏。
5、滿族姓。
師姓名人:
師涓,商紂王時人,為紂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郡望:太原、瑯邪、平原。
一、師(師)shī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北京,內蒙古之烏海,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廣東之新會,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漢、滿、蒙古、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引《風俗通》云:“師,樂人瞽者之稱……”以官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譜》亦云:“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
2、《姓氏考略》據《風俗通》又注:“周師尹之后。”師尹,《辭源》注有二義:(一)“眾官之長。大夫官。《書·洪范》:‘卿士惟月,師尹惟日。’《國語·魯下》:‘師尹維旅牧相,宣序民事。’”依此,則當以官為氏,然與樂師之師不同源。(二)“指周太師尹氏。《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傳):‘師,太師,周之三公也;尹,尹氏,為太師。’”依此,亦以官為氏,系出尹姓。
3、又,《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金師安石,本姓尹氏,避國諱改為帥氏。”(按:查金代君主完顏氏未見有名“尹”者,姑錄以備考。)(4)鄭樵又注:“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師氏。”見《通志·氏族略·總論·避諱》,司馬師為司馬懿長子,武帝司馬炎代魏,追尊司馬師為景帝,司馬昭為文帝。望出瑯琊,平原,太原。春秋時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鄭有師悝、師觸、師蠲、師茷、師慧;漢代有師丹,東武人,哀帝時為大司空;宋代有師范、師維藩,又有師頏,翰林學士;明代有師賓;清代有師帝賓。
二、師(師)
師姓分布:分布很廣,但人數不多。
師姓起源:
1、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見《姓譜》。
2、周時師尹(太子之相稱師尹)之后,以官為氏,見《風俗通》。
3、師,樂人瞽者(瞎子)之稱。自春秋時晉師曠之后,始以為氏。
4、金時尚書右丞師安石,原姓尹,為避國諱,改尹姓為師氏。
5、滿族姓。
師姓名人:
師涓,商紂王時人,為紂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郡望:太原、瑯邪、平原。
太原郡
戰國時秦莊襄王置,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據有關學者研究,華夏師姓太原郡望雖然形成于東漢時期,但其鼻祖卻是春秋時期周王朝諸侯國之一晉國的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晉穆侯(前812-前785在位)時不僅精通古樂,而且諳熟禮儀的大夫師服;另一個是起于悼公時代,亡于平公時代,目睹了晉國的風云變幻的杰出音樂家、政治家、思想家師曠。
平原郡
始建于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于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后,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曾以山東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瑯琊郡
秦始皇時期置,相當于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據有關學者研究,華夏師姓瑯琊郡望形成于西漢末年,而著名的大臣、經濟家、政治家師丹則是鼻祖。
授琴堂
以祖上的功業勛績為堂號。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姓氏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涌現出一批功勛卓著、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為堂號。師姓的“授琴堂”,就是以春秋時期魯國樂師師襄教授孔子彈琴的歷史典故為堂號。
授琴是指教彈琴。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對彈琴也是十分重視的,聽說魯國著名的音樂家師襄子彈琴的技藝很高,便親自登門拜訪,請師襄子做他的老師,教他彈琴。這個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列子》上都有記載。
太原堂
以郡號或地名作為堂號。師姓出于山西太原一帶,故師姓的堂號為“太原”,有認祖循宗之意。
平原堂
以望立堂,亦稱德州堂。
瑯琊堂
以望立堂,亦稱膠南堂、藏馬堂。
明德齋
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師氏堂號為“明德齋”,取圣明善修德意也。
德馨堂
江蘇豐縣、沛縣的師氏堂號為“德馨堂”,愿德厚載物、馨香悟道也。
文苑堂
湖北咸寧縣十二都師姓乃師廷公之后,分徙江西修水崇鄉陳公坑,九江縣馬回嶺鎮富民村,其堂號為“文苑堂”。
一、師(師)shī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北京,內蒙古之烏海,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涇縣,廣東之新會,云南之瀘水、河口、隴川等地均有。漢、滿、蒙古、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引《風俗通》云:“師,樂人瞽者之稱……”以官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譜》亦云:“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
2、《姓氏考略》據《風俗通》又注:“周師尹之后。”師尹,《辭源》注有二義:(一)“眾官之長。大夫官。《書·洪范》:‘卿士惟月,師尹惟日。’《國語·魯下》:‘師尹維旅牧相,宣序民事。’”依此,則當以官為氏,然與樂師之師不同源。(二)“指周太師尹氏。《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傳):‘師,太師,周之三公也;尹,尹氏,為太師。’”依此,亦以官為氏,系出尹姓。
3、又,《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金師安石,本姓尹氏,避國諱改為帥氏。”(按:查金代君主完顏氏未見有名“尹”者,姑錄以備考。)(4)鄭樵又注:“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師氏。”見《通志·氏族略·總論·避諱》,司馬師為司馬懿長子,武帝司馬炎代魏,追尊司馬師為景帝,司馬昭為文帝。望出瑯琊,平原,太原。春秋時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鄭有師悝、師觸、師蠲、師茷、師慧;漢代有師丹,東武人,哀帝時為大司空;宋代有師范、師維藩,又有師頏,翰林學士;明代有師賓;清代有師帝賓。
二、師(師)
師姓分布:分布很廣,但人數不多。
師姓起源:
1、古者掌樂之官曰師,因以為氏,見《姓譜》。
2、周時師尹(太子之相稱師尹)之后,以官為氏,見《風俗通》。
3、師,樂人瞽者(瞎子)之稱。自春秋時晉師曠之后,始以為氏。
4、金時尚書右丞師安石,原姓尹,為避國諱,改尹姓為師氏。
5、滿族姓。
師姓名人:
師涓,商紂王時人,為紂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郡望:太原、瑯邪、平原。
[ 師 ]字的同音字 - [ shi ]
[ 師 ]的同部首字 - [ 丨,巾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