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ú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73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45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14 |
1995年 | 342 | 1987年 | 320 | 1982年 | 331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171 |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裘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裘姓起源多種,但據近來幾年中華裘氏宗親聯誼總會考證,較為公認的說法為仇氏仇牧而來,推叔豐公(字溫仲)為姓氏始祖距今約2700多年
裘(Qiú)姓來源有:
裘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貴族大夫仇牧,屬于避難以先祖名字諧音為氏。據典籍《廣韻》中注裘氏“本仇氏,避讎改裘。望出渤海”。這在史籍《姓源》中亦注有:“宋大夫仇牧之后,望出南陽(今河南沁陽)。又后魏仇洛齊本姓侯,改姓仇。見《魏書》。”仇牧,為著名的宋國大夫。周莊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子捷十年,公元前682年),在“南宮之亂”中被南宮萬所殺。仇牧之子仇仲當時奔往宋國的附庸蕭國。次年,宋桓公子御說立,誅南宮萬,將為仇牧立后。當時蕭國大夫推薦仇仲入朝為大夫,但仇仲不愿再做官,遂隱居于今河南沁陽一帶,并改姓為裘氏,故裘氏奉仇仲為始祖,仍尊稱為仲子。仲子的第十六世孫裘壽為西漢中郎將,其子裘法仁以文學起家,漢武帝、漢昭帝時曾出任華陰縣令,后世居渤海,遂以渤海為地望。仲子的第二十五世孫裘睿,在晉朝“八王之亂”后隨晉元帝司馬睿南渡,后隱居于浙江金華一帶,逐漸形成了浙江裘氏大宗。
據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修纂的浙江嵊州甘霖鎮求家村《求氏宗譜》記載:“宋仇牧之后,子孫避難改仇為裘,居山東青州,始祖裘恭為車騎將軍,因觸怒漢明帝,被貶為民,諭‘裘’去‘衣’,改姓‘求’。于是裘恭離山東隱浙江青田,轉隱會稽剡南山,最后扶母攜幼入剡(今浙江嵊州、新昌)定居。”在新昌《剡南求氏宗譜》中,亦記載有漢裘恭改姓為“求”的相似說法。今除嵊州外,浙江的紹興、新昌等地亦有求氏族人分布。會稽義門裘氏一脈,瓜瓞綿延,繁榮昌盛,故裘氏向有“渤海震家聲,會稽世澤長”之稱譽。
子姓仇氏、裘氏、求氏三支同宗同源。
裘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衛國大夫食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候,衛國有一位大夫名叫食,他被分封在裘邑(今河南夏邑),稱裘侯,其后世子孫便以居住地為姓,遂成裘氏一族。故裘氏后人尊裘侯為裘氏的得姓始祖,史稱裘氏正宗。
裘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官名為司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司裘,又名裘官,專職負責制作皮質。在典籍《周禮·天官·司裘》中記載:“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救寒莫如重裘。”古時候中原地區冬季十分寒冷,王室宮廷里面保存了大量的皮裘衣裳。周王朝為了便于管理這些衣裳,設立了一種官職叫作司裘,專門司職宮廷衣裳制造、等級鑒定、庫藏保管、論功行賞等方面的工作。
在這些司裘、裘官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裘氏,成為裘氏的另一支主源。
裘姓起源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菟裘,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菟裘,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邑名,在今山東省泰山南部的梁父山腳下,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在史籍《左傳·隱公十一年》中記載:“隱公,使營菟裘,曰吾將老焉。”指的就是魯隱公姬息姑(公元前722~前712年在位)曾想歸老于菟裘。魯隱公是魯惠公姬弗涅的庶子,非嫡出,按照魯隱公先祖周公旦所制定的周朝禮法,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只因魯惠公逝世時太子姬允(后來的魯桓公)還太小,于是由魯隱公上臺攝政,等太子長大成人之后,必須要把政權還給太子。因此,魯隱公能夠成為魯國君主,實屬過渡性質,一如他的祖先周公旦輔佐周成王的歷史。魯隱公在位十年,一直擔心自己的君位不穩,很早就萌發了引退以求安的想法,因此曾大力營造菟裘,建有菟裘城,想以后在菟裘養老。菟裘后成為一個小小的方國,一直依附于魯國,史稱菟裘國。菟裘城遺址在今山東省新泰市樓德鎮。
居于菟裘城之魯國軍民,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菟裘氏、裘城氏,后皆省文簡化為單姓裘氏,世代相傳至今。
裘姓起源五
源于錫伯族,出自清朝時期官吏裘騎都尉,屬于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裘騎都尉,是清朝時期八旗軍制中的一種官位,為隆冬季節專職司察滿清皇帝狩獵地以及邊境的騎兵統領,通常由正白旗屬下負責擔當。在滿洲正白旗中,有一名叫格濟勒·伊巴罕的錫伯族人。格濟勒氏,亦稱葛濟勒氏,滿語為Gejile Hala,漢義“捕鳥籠的木框”,祖居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承襲伯父格濟勒·書裘騎都尉世職,仕至盛京將軍、正白旗前鋒統領,后因功加為一等輕車都尉兼一等云騎尉。其子格濟勒·蘇克則承襲裘騎都尉世職。
在格濟勒·蘇克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世襲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裘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滿族裘氏。
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七十一位,當今裘氏人口約十三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75%左右。
在古代,裘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渤海。渤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渤海灣沿岸一帶。
裘氏人口并不多,卻分布廣泛,尤以浙江、江西為多,這兩省裘氏人口約占中國裘氏人口的60%以上。主要聚居在浙江嵊州崇仁、白竹、雅璜、裘巖,浙江天臺,浙江蕭山,浙江永康,浙江蘭溪,浙江東陽,浙江溫州,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新建;其他還有河北行別營,河北獻縣,江蘇南京,江蘇宿遷,江蘇淮安,安徽廣德,安徽宣城,湖南醴陵,貴州思南,遼寧清原,山西太原、大同、運城,福建福鼎等地。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后不復存在。
渤海堂:以望立堂。
敦睦堂:來源于一個和睦的家庭。宋朝時期的裘承詢一家,居住在云門山的前面,他們一家相處得很和睦,從來不鬧分離。十九代沒有分過家。
一、裘qiú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縣,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運城,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衛大夫食采於裘,因氏焉。”此以邑為氏。
2、又云:“本求氏,改為裘。望出勃海、虢略。”
3、《廣韻》注云:“本仇氏,避讎改裘。”
4、《姓氏考略》據《周禮·賈公彥疏》注云:“官有世功,若韋氏、裘氏、冶氏之類,以官為氏。”唐代有裘甫;宋代有裘萬頃,新建人;元代有裘廷舉,會稽人;清代有裘尊生,錢塘人。
二、裘
裘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1%。尤以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二省裘姓約占全國漢族裘姓人口61%。
裘姓起源:
1、官有世功,若韋氏、裘氏、冶氏之類,以官為氏。《考工記》云:攻皮之工凡五,其一曰裘氏,主制裘者也。
2、系自姬姓。春秋時衛大夫食采于裘(故城在今河南東北),后以邑為氏。一說,衛獻公以裘氏之邑賜大夫柳莊,柳莊為鄭國人,因氏。
3、本仇氏,因避仇改為裘氏。一說,求氏,因事改為裘氏。
裘姓名人:
裘仲友,漢時人。
郡望:渤海。
裘姓古代名人
裘仲漢朝,名人。
裘萬頃宋朝,字元量,新建人。著名詩人,進士。對待父母很孝順,學問也很大。作過江西撫干。
裘璉清朝,浙江省慈溪人,康熙進士,著名的戲曲家。現存他創作的雜劇《昆明池》、《集翠裘》、《鑒湖隱》、《旗亭館》,均取材于唐代故事,合稱“四韻事”。
裘安邦清朝,徐州總兵。字古愚,號梅林,會稽人。嘉慶年間進士,官至徐州鎮總兵。喜好文學,能作詩。他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愛民如子。他去世以后襄陽的老百姓很懷念他,為他建立了石碑廟宇紀念他,每年都舉行儀式祭奠他,看到他的石碑,沒有一個不流淚的,因此人們也把這塊石碑叫做“墮淚碑”。
裘曰修清朝,尚書,新建人。乾隆年間進士,歷官禮、刑、工三部尚書,多有政績,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最大的政績是治水。此外,裘姓的名人還有:周朝時有裘牧仲;漢代有裘仲;唐代有詩人裘瑜;宋代有詩人裘萬頃,孝子裘仲容;元代有裘廷舉;現代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裘盛戎,著名畫家裘沙、裘兆明,著名攝影家、畫家裘高太等。
裘姓近代名人
裘樹藩(1906-1927),河北省完縣人。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1918年考入完縣城內高等小學,1920年考入直隸省立正定第七中學讀書。1922年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學潮斗爭。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12月由團轉入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12月根據上級黨組織指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張兆豐、郝文亭等7人發起成立“正定各界國民會議促成會”。3月代表正定黨團組織到北京參加各界人士舉行的孫中山先生追悼活動。返校后以“正定各界國民會議促成會”的名義,在七中廣場召開正定軍民1000多人參加的孫中山先生追悼大會。6月25日,參加正定各學校總罷課并捐款支援“五·卅”慘案受難同胞。1925年經中共黨組織的介紹,考入黃埔軍校四期入1團1連。入伍期滿又經考試升編入政治大隊。其間結識了中共黨組織負責人錢來杰、楊其綱,中共南方區委書記陳延年、軍事委員周恩來、宣傳部長張太雷等人。在黃埔軍校十分活躍,經常在校刊上發表署名文章。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制造了“中山艦事件”,5月15日又提出“整理黨務案”,根據中共黨組織的決定,宣布退出國民黨,公開共產黨員的身份。11月黃埔四期畢業,參加北伐,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暫編21師任連黨代表。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背叛革命,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這時所在部隊集結于河南信陽,準備二次北伐。一天夜間查哨時,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犧牲時21歲。
裘古懷(1904-1930.8.27),浙江省奉化市人。192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省立寧波第四師范,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24年參加中國國民黨。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5年“五·卅”運動中擔任寧波學生聯合會副主席,參與領導青年學生反帝反封建運動。1925年10月到廣州進入黃埔軍校,參加了第二次東征。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從事宣傳工作。著名的賀勝橋、汀泗橋、武昌攻堅戰中,均在葉挺團敢死隊沖鋒陷陣。后任第24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寫了不少揭露封建殘余和國民黨右派的檄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革命失敗后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在潮州戰役中負重傷才回寧波治療。1927年底奉命到杭州,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共青團省委主持軍隊干部的訓練。1928年先后擔任中共浙西特派員、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員、共青團浙江省委書記,赴蕭山、金華、東陽、義烏、龍游等10多個縣的農村調查,幫助指導整頓組織,發展農運。同年8月參與組織蘭溪農民暴動。1929年1月總結檢查了青年團對群眾工作的教訓,擬制了《建設群眾基礎與青年工作》的通告。同年1月16日晚在杭州清泰路豫安旅館被捕,囚禁“浙江陸軍監獄”。在獄中為中共特別支部委員,參與領導了多次獄中斗爭。編輯《火花》、《洋鐵碗》等秘密刊物,被敵視為“五個頑匪”之一。 1930年8月27日壯烈犧牲,時年26歲。
裘慧英(1917-1992),女,又名裘蘭芬,浙江省嵊縣人。出生于一貧苦農民家庭。1937年參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9年12歲時到上海入日商裕春綢廠、美亞綢廠當包身工,后受到廠里中共地下黨員的啟發教育,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被廠方開除,后進小美豐綢廠做工。1937年4月參加罷工斗爭,擔任車間工人代表、廠糾察隊分隊長。“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因關廠而失業。8月參加中共地下組織所組織的滬南青年救亡團,擔任救護、募捐、組織等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0月入普益綢廠。1938年任中共滬西綢廠委員會委員,負責宣傳工作。4月奉調至中共中央駐上海的地下電臺,同延安來的李白合作,擔負秘密的情報通訊工作。和李白扮成假夫妻,通宵達旦地收發電報,及時把延安中共中央的指示傳達給上海地下黨,又把日、偽的重要情報傳遞給中共中央。始終牢記李白的叮嚀:“一旦被捕,絕不能使黨的利益有絲毫損害,不能連累任何同志。”后來經組織批準,和李白結為夫妻。1942年9月中秋前的深夜,日本侵略軍采取分區停電的辦法,搜索中共地下電臺。和李白立即停止發報,拆卸機器,置入地板夾層。日本憲兵上樓搜到電臺機件,夫婦雙雙被捕,押至日本憲兵司令部。敵人讓她親眼看著李白受刑,她雖心如刀割,但仍咬緊牙關推說丈夫做的事女流之輩一概不知。半個月后獲釋,一面進大誠綢廠做工,一面接受組織囑咐以妻子名義到處尋找李白下落。1943年1月打聽到李白關在極司斐爾路(今萬航渡路)76號,就以妻子身份入內探監。通過密語,知道李白咬定自己私設電臺是替一個闊老板了解黃金價格升降消息,未涉及政治,遂由頗有名氣的店鋪保釋出獄。為了避免敵人繼續追蹤,夫婦暫不恢復情報工作,由組織安排在良友糖果店當店員。后與李白又被調到抗日前線的電臺去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9月隨李白調回上海,繼續從事秘密電臺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遭國民黨武裝特務包圍搜查,夫婦兩人和孩子一起被捕,押送國民黨警備司令部第二大隊。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反動派秘密殺害。強忍巨大悲痛,繼續忘我為黨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擔任中共上海電信局基層支部副書記、上海郵電技工學校副校長、郵電工會上海市委員會副主席和顧問。1983年離職休養。從50年代到離休后共40多年中,足跡遍布全國十幾個省市,對青年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義務作報告1000余場次,聽講人數達100余萬人,就在逝世前9天,還抱病為上海郵電管理局機關干部作中共黨史的報告。先后于1959年被評為全國郵電婦女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1985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離休干部,1989年被評為全國郵電系統優秀離休干部,1991年被評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92年因病在上海逝世,終年75歲。被列入英烈名錄的171位女性之一。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后不復存在。
渤海堂:以望立堂。
敦睦堂:來源于一個和睦的家庭。宋朝時期的裘承詢一家,居住在云門山的前面,他們一家相處得很和睦,從來不鬧分離。十九代沒有分過家。
一、裘qiú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縣,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運城,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衛大夫食采於裘,因氏焉。”此以邑為氏。
2、又云:“本求氏,改為裘。望出勃海、虢略。”
3、《廣韻》注云:“本仇氏,避讎改裘。”
4、《姓氏考略》據《周禮·賈公彥疏》注云:“官有世功,若韋氏、裘氏、冶氏之類,以官為氏。”唐代有裘甫;宋代有裘萬頃,新建人;元代有裘廷舉,會稽人;清代有裘尊生,錢塘人。
二、裘
裘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1%。尤以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二省裘姓約占全國漢族裘姓人口61%。
裘姓起源:
1、官有世功,若韋氏、裘氏、冶氏之類,以官為氏。《考工記》云:攻皮之工凡五,其一曰裘氏,主制裘者也。
2、系自姬姓。春秋時衛大夫食采于裘(故城在今河南東北),后以邑為氏。一說,衛獻公以裘氏之邑賜大夫柳莊,柳莊為鄭國人,因氏。
3、本仇氏,因避仇改為裘氏。一說,求氏,因事改為裘氏。
裘姓名人:
裘仲友,漢時人。
郡望:渤海。
一、裘qiú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縣,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運城,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衛大夫食采於裘,因氏焉。”此以邑為氏。
2、又云:“本求氏,改為裘。望出勃海、虢略。”
3、《廣韻》注云:“本仇氏,避讎改裘。”
4、《姓氏考略》據《周禮·賈公彥疏》注云:“官有世功,若韋氏、裘氏、冶氏之類,以官為氏。”唐代有裘甫;宋代有裘萬頃,新建人;元代有裘廷舉,會稽人;清代有裘尊生,錢塘人。
二、裘
裘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1%。尤以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二省裘姓約占全國漢族裘姓人口61%。
裘姓起源:
1、官有世功,若韋氏、裘氏、冶氏之類,以官為氏。《考工記》云:攻皮之工凡五,其一曰裘氏,主制裘者也。
2、系自姬姓。春秋時衛大夫食采于裘(故城在今河南東北),后以邑為氏。一說,衛獻公以裘氏之邑賜大夫柳莊,柳莊為鄭國人,因氏。
3、本仇氏,因避仇改為裘氏。一說,求氏,因事改為裘氏。
裘姓名人:
裘仲友,漢時人。
郡望:渤海。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后不復存在。
渤海堂:以望立堂。
敦睦堂:來源于一個和睦的家庭。宋朝時期的裘承詢一家,居住在云門山的前面,他們一家相處得很和睦,從來不鬧分離。十九代沒有分過家。
一、裘qiú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頗廣: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縣,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運城,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衛大夫食采於裘,因氏焉。”此以邑為氏。
2、又云:“本求氏,改為裘。望出勃海、虢略。”
3、《廣韻》注云:“本仇氏,避讎改裘。”
4、《姓氏考略》據《周禮·賈公彥疏》注云:“官有世功,若韋氏、裘氏、冶氏之類,以官為氏。”唐代有裘甫;宋代有裘萬頃,新建人;元代有裘廷舉,會稽人;清代有裘尊生,錢塘人。
二、裘
裘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1%。尤以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二省裘姓約占全國漢族裘姓人口61%。
裘姓起源:
1、官有世功,若韋氏、裘氏、冶氏之類,以官為氏。《考工記》云:攻皮之工凡五,其一曰裘氏,主制裘者也。
2、系自姬姓。春秋時衛大夫食采于裘(故城在今河南東北),后以邑為氏。一說,衛獻公以裘氏之邑賜大夫柳莊,柳莊為鄭國人,因氏。
3、本仇氏,因避仇改為裘氏。一說,求氏,因事改為裘氏。
裘姓名人:
裘仲友,漢時人。
郡望:渤海。
[ 裘 ]字的同音字 - [ qiu ]
[ 裘 ]的同部首字 - [ 衣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