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捆绑sm调教_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_欧美国产亚洲一区二区_国产区一二_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_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首頁 > 百家姓

[ mǐn ]

讀音:mǐn

拼音:min

簡繁:閔

五筆:UYI

五行:水

部外:暫無

五筆:UYI

筆畫:7畫

吉兇:吉

倉頡:LSYK

結構:半包圍

鄭碼:TLSO

四角:37400

區位:6741

統一碼:95F5

異體字:閔

英漢互譯:mourn,grieve,urge on,incite

筆順:點、豎、橫折鉤、點、橫、撇、點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952018年2014年
2013年2242007年2006年193
1995年2081987年1911982年178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32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起源

閔姓主要源自:姬姓、羋姓。

閔(mǐn)姓源出有:

閔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莊公之子子開,屬于以謚號為氏。春秋時期的周惠王姬閬十三年(公元前663年),魯國君主魯莊公姬同逝世,其子公子啟繼位為君,是為魯湣公。姬啟繼位不到兩年,便被叔叔慶父所弒,因年紀尚輕,因此謚號為“湣”,意思就是“光彩相耀、幽藹炫亂”的年華,因此史稱魯湣公。春秋戰國時期,“閔”、“愍”、“湣”、“銼”等字義相通,都有在大門口吊孝、憐惜、痛心之意,因此,魯湣公又稱為魯愍公、魯銼公、魯閔公,但是,絕不能寫作“魯泯公”,“泯”如果用作謚號,那就是被水淹死的意思。

閔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閔馬父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閔馬父,又稱閔子馬,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主要活動年代在(公元前550~前520年)前后,他留有一句千古傳誦的至理名言:“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十年之后的周景王二十四年(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世為周王室卿士的原氏家族在王朝的“鑄無射變法”、“庶孽之禍”、“王子朝之亂”等一系列政治內亂中,遭到了徹底的滅門之災,果然讓閔馬父說中了。

在閔馬父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閔馬氏、閔子氏,后皆省文簡化為單姓閔氏,世代相傳至今。至于冉閔“姓冉或是閔”,爭論不已,當前多認為冉閔姓冉。

閔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弟子閔損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閔、騫,仲尼弟子閔子騫之后。”閔損,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魯國汶上人(今山東魚臺大閔村),是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在著名的七十二賢人之中排列第二。閔損后來追隨孔子去列國游學,病逝于泰山腳下(今山東長清)。閔損葬于何地尚無確址,但其兒子閔沃盈葬在閔家寨卻是人所共知。閔家寨的閔子祠面積約有二十余畝,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陽門三間,上懸清朝乾隆大帝手書“篤圣祠”三個金光大字,今尚有遺址,是海內外閔氏族人續譜和祭祀之處。

在閔損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閔氏、騫氏,世代相傳至今。

閔姓起源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宋國閔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閔邑,是夏、商時期的古有緡國所在地。有緡國君主為姚姓,是虞舜的后裔,屬于東夷族世系。在史籍《左傳·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中記載:“椒舉曰:‘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 在史籍《左傳·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晉國的叔向對韓宣子曰:“桀克有緡,以喪其國。”在典籍《韓非子·十過篇》中記載:“昔者桀為有戎之會,而有緡叛之。”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也記載:“伍舉曰:‘桀為有仍之會,有緡叛之。’賈逵注曰:‘仍、緡,國名也。’”

在齊桓公吞并了緡邑(閔邑)之后,留居故地的原宋國遺民(有緡國遺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閔氏,世代相傳至今,就是金鄉閔氏。

閔姓起源五

源于羋姓,出自西漢末期魯頃王劉閔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西漢王朝的魯國藩王族,發派祖名叫劉余,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生母是程姬。劉余于西漢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被漢景帝封為淮陽王,第二年改封魯王,建都魯縣(今山東曲阜古城),遂從長安遷居曲阜,肇基劉氏宗室的魯藩王族。

只有末代魯王劉閔家族,在以后的歷朝歷代皆抬不起頭來,紛紛被迫改為他姓,如王氏、文氏、魯氏等等,其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閔氏,世代相傳至今。至于冉閔 姓冉或是閔,爭論,如今多認為冉閔姓冉。

閔氏或是比較典型的漢族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三位,人口約六十四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4%左右。閔姓也是韓國人得姓氏。

上古周朝時,魯國的魯莊公死后,他的兒子名叫“啟”,當了國君,當時還很年輕,只過了兩年,就被人殺害了。后來王室追加封號給他,稱為魯閔公。閔,就是憐憫,可惜,痛心的意思。好在魯閔公已經有了獨生子,后來他的子孫,就取閔字作為姓。閔姓來源于魯國公族,而魯國公族又來源于周朝王族,因為周朝剛建立時,周王族中有一位叫伯禽的,被分封到魯地,建立了魯國。而再追溯上去,周朝王族又是黃帝中重要的一支,周的始祖叫后稷,后稷就是黃帝嫡傳后代。閔姓后來在隴西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隴西望。閔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閔氏源于魯國國都——今山東濟寧曲阜。戰國時魯地先為楚國所滅、后為齊國所據。閔氏子孫散居山東。秦漢之際,因避亂、仕宦、謀生等原因,逐漸遷于今陜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春秋時周大夫閔子馬封地隴西,歷兩漢四百余年,為隴西望族。東漢中葉,隴西閔氏部分后人西遷山西太原,昌盛為太原郡大族。西漢光武中興,閔業因功受封為關內侯,子孫遂落籍于今陜西西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之一開始了,閔氏后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避亂進入今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唐宋之際,逐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播遷開來。北宋年間,閔稱道出使高麗。后定居朝鮮驪興。宋末元初,有避亂進入今廣東者。明初,山西閔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甘肅、山東、河南、寧夏、北京、天津、陜西等地。明中后期,大槐樹河南洛陽一支遷徙山東青州、臨朐交接地(青州支-閔廣禎補充)。明末,有沿海之閔姓渡過臺灣海峽,播遷于臺島,也有飄洋過海,遠徙東南亞及歐美各地。歷有清一代至今,分布區域更廣,今東北三省、內蒙、云貴高原等地均有入遷,可謂開枝散葉,四處有籽。

今江蘇省的泰州市、儀征市、蘇州市、如皋市、揚州市、揚中縣,遼寧省的錦州市、遼陽市、彰武縣,山東省的曲阜市、滕州市閔樓村、費縣、青州市,安徽省的宿州市、六安市金寨縣、寧國市港口鎮,河北省的博野縣,上海市,北京市通州區,陜西省的商洛市、安康市,湖北省的武漢市武昌區、黃陂區、麻城市、漢川市、仙桃市、孝昌縣、房縣、通城縣,大冶市,江西省的南昌市、鷹潭市、永修縣、九江市、贛縣、德安縣,浙江省的嘉興市、桐鄉縣、湖州市吳興區,貴州省的貴陽市、甕安縣、畢節市、錦屏縣,四川省的瀘州市、新都縣,河南光山縣、許昌市、桐柏縣,香港特別行政區,陜西省的商洛市,重慶市的萬州區、彭水縣,臺灣省的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內蒙古自治區,等地,均有閔氏族人分布。

補充:安徽無為縣的閔姓族人,為明朝末年從江西東北部接近福建處移民濡須,即今無為縣。族人大約有數千人,現居住無為的就有千人,至今仍保留民國初期的族譜,其中有祖墳分布圖。在閔姓的60來萬人里,無為閔姓算是繁衍茂盛了。當屬閔姓的最重要一支了。無為的閔姓應來自于魏晉時期的江南移民。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隴西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孝悌堂:閔損少時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蘆花衣損,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騫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復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出后母。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這才饒恕了后妻。從此以后,繼母對待閔損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孔子稱贊閔損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閔氏后世族人以孝悌為榮,立孝悌堂。

驪興堂:朝鮮閔氏始祖閔稱道為閔損的后代子孫,在北宋年間以使臣身份渡海,后來被高麗王朝挽留,定居在驪興(今韓國京畿道驪州),成為朝鮮及韓國閔氏的始祖,因以為朝鮮、韓國閔氏堂號。

一、(閔)mǐ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度、平邑,江西之金溪、崇仁,福建之清流,廣東之新會、吳川,云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土家族姓氏。”《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謚也,夭折而死於不道者,則謚之閔。望出太原、魯國。”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魯后有閔氏。”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注:“周大夫閔子馬之后。”(按:或謂閔子馬為春秋時魯大夫)(4)清代高麗族亦有閔氏,世居易州地方。見《清通志·氏族略》。朝鮮族漢代有閔貢,太原人;晉代有閔鴻;唐代有閔頊;清代有閔貞,廣濟人。

二、(閔)

閔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陜西多此姓。

閔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時魯閔公之后,以謚為氏,見《姓源》。

2、清高麗人姓,世居易州。今朝鮮族姓。

3、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今滿族姓。

4、彝、回、黎、東鄉等民族均有此姓。

閔姓名人:

閔馬父,一作閔子馬,春秋時魯大夫。

郡望:隴西、東魯、太原。

歷史名人

閔姓古代名人

閔馬春秋,又名閔子馬、閔馬父。魯國人。周大夫,封地隴西(甘肅臨洮)。博古善論,有明見。

閔損春秋(前536--前487),字子騫,魯國汶上人(山東濟寧),孔門“十二哲”之首,以孝悌聞,以德行稱。為人持重少言語,言必有中。為費邑宰(?)歷代追封“費侯”、“費公”、“瑯琊公”、“先大賢”。

閔業西漢,素有忠義。初為掾,與寇恂諫耿況歸光武帝,以軍功封關內侯,官至遼東太守。

閔純東漢,字伯典,漢末冀州別駕。時袁紹陰奪冀州,刺史韓馥欲舉州降,純等苦諫不從。紹至,冀州帶甲而降者數十萬。獨純與長史耿武二人凜凜以書生之軀仗刀據城,兵不能禁,后為紹將文丑所殺。

閔貢東漢,字仲叔,山西太原人。家貧,有操守、性恬靜。不受無功之祿,自慚口腹之累。世稱節士。漢末為河南中部掾。十常侍之亂救駕有功,進郎中,封都亭侯。

閔鴻三國,吳廣陵(江蘇揚州)人。仕吳為尚書。入晉,征不就。少美文才,有“南金”之譽。集三卷,佚。今存《親蠶賦》、《琴賦》、《羽扇賦》、《芙蓉賦》、《蓮華賦序》、《與劉子雅書》。

閔延言唐朝,洪州豫章(江西南昌)人,文學家。文格高絕,有西漢之風。有《漁腹志》傳世。

閔頊唐朝,洪州豫章(江西南昌)人,將領。初為安南戍將,官至檢校尚書右仆射、欽化軍節度使。,驪興閔氏,宋時,閔損后人閔稱道為使臣出高麗。后定居驪興。為朝鮮望族,綿延500余年。高麗王朝時代,出太師閔令謀、刑部侍郎閔湜、太子少保閔公珪、大將軍閔曦、元敬皇后。朝鮮王朝時代,出大司憲閔汝翼、驪平府院君閔孝曾、議政閔夢龍,右議政閔熙,漢城府尹、右贊成閔馨男、仁顯皇后、明成皇后。

閔本元朝,字宗先,河內(河南武陟)人。性剛正敏給,而刻志于學。早歲得推擇為禮部令史,元御史大夫不花奇本之才,辟以為掾,平反冤獄,甚有聲。擢御史臺照磨。頃之,遷樞密院都事,拜監察御史,遷中書左司都事,五轉為吏部尚書,移刑、戶二部,皆以能見稱。

閔遜元末,烏程人(浙江吳興)。名士。張士誠起兵逐鹿,以“國賓先生”禮聘。遜拒不受,隱于金蓋山。再三相逼。遜偽裝瘋癲而去,云游天下三十余年。

閔珪明朝(1457--1539),字朝瑛,烏程人(浙江吳興)。閔遜從孫。天順八年進士。授御史。出按河南,以風力聞。成化六年擢江西副使,進廣東按察使。孝宗嗣位,擢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入為刑部右侍郎,進右都御史,兩廣總督。弘治七年遷南京刑部尚書,尋召為左都御史。十一年,東宮出閣,加太子少保。十三年為刑部尚書,再加太子太保。六年十月卒,年八十二。贈太保,加光祿大夫上柱國,謚莊懿。有《閔珪文集》十卷。

閔如霖明朝,烏程人(浙江吳興)。閔珪從孫。太學士。嘉靖三十年任國子祭酒。官至禮部尚書。有《午塘先生集》十六卷,、《師望》、《修南城門記》。

閔洪學明朝,烏程人(浙江吳興)。閔如霖曾孫。云南巡撫,天啟七年平賊有功。官至吏部尚書。

閔夢得烏程人(浙江吳興)。閔洪學從弟,萬歷二十六年進士,三十七年時任漳州府知府,以寬為政,士民愛之。后遷偏沅巡撫都御史、云貴總督、兵部右侍郎戎政尚書。

閔延甲明朝,烏程人(浙江吳興)。萬歷進士。廉直有政聲,官至通政使。

閔齊伋(1575----1657),字及武,好寓五。烏程人(浙江吳興)。邑諸生,入太學,善讀書,不樂仕進,通今博古,耽著述,所刊書本上自經書子集,下稗官詞曲。鋟木后,士人能讎一字為偽者,即贈書全部。輾轉傳校,悉成善本。又薈諸名宿評、跋之精粹者,丹黃備列,藝林稱為《十種鴻書》。年八十精神健如弱冠,與子侄論文不倦。晚年自號三山急客,有《六書通,》一書傳世。吳興“閔刻”雕版套印為其始創。,吳興閔氏,自宋朝寶慶年間由汶上(山東濟寧)南遷,世居浙江湖州吳興晟舍,為望族。明朝天順年間至明末,吳興閔氏人文鼎盛,出仕為官者二三十人。有“仁舍閔氏尚書五個半”之譽。(當前只考證到四人,即閔珪、閔如霖、閔洪學、閔夢得。另一人不知何指。半個應是閔珪外孫潘季馴。潘季馴(1521--1595)字印良,號印川,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歷任工部、兵部、刑部尚書。明朝水利專家。治黃河有功,六蒙褒典。著有《河防一覽》。史稱“天下治黃第一人”。卒。加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萬歷年間,吳興閔齊汲首開雕版套印之先河,刊刻善本秘籍。與族人閔齊華、閔象泰、閔裕仲、閔道揚、閔遇洙、閔爾容、閔維、閔邃、閔果、閔應協、閔聲、閔邁德、閔鎮遠、閔元衢、閔文振、閔百順、閔自寅、閔昌道、閔昭明、閔映張、閔映壁、閔振業、閔振聲、閔景賢、閔無頗、閔萃祥等三十余人歷時20余年,刊刻印刷書籍計117部145種。其雙色、三色、四色、五色套印之經、史、子、集翹楚同懠。士民爭相垂涎而購,風靡天下為一時之冠。世稱“閔刻”。

閔楷明朝,字正甫,號南湖,任丘人(河北任丘),明弘治乙丑進士,歷官工部侍郎、浙江布政司左布政、南京禮部尚書、戶部尚書。

閔槐明朝,字公甫,號南洲,任丘人(河北任丘),明弘治乙丑進士(與兄閔楷同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時甘肅失機,鎮守太監及總兵隱匿冒功,事覺,槐奉命往勘,皆伏罪。閔槐出知平陽府,回民叛亂,槐設計平之。以雁門副使謝政。

閔煦明朝,任丘人(河北任丘),閔槐子。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刑部尚書。建有『水東書院』。

閔元衢明末清初,字康侯,烏程(浙江吳興)人。學者。著有《羅江東外紀》、《歐馀漫錄》、《增定玉壺冰》。編《吳興藝文補》。

閔聲明末清初(1597~1680),字毅夫,號雪蓑、泌庵。烏程(浙江吳興)人,詩人。工書法、篆刻。復社名士,好苦吟,曾與吳敬夫批選唐詩名《嶙云集》,有集《泌庵小言》。清康熙年間因《嶙云集》詩案陷文字獄。

閔麟嗣明末清初(1628--1704),字賓連,號橄庵。徽州巖寺鎮人(安徽歙縣)。學者、旅行家。喜游歷吟詠,行跡中夏。每至一地,均紀游詩。編撰《黃山志定本》8卷(1卷為圖),集歷代黃山志書之大成,以體例精當,搜羅宏富完備著稱于世。另有《廬山集》、《古國都今郡縣合考》、《黃山松石譜》、《周末列國省會郡縣考》、《閔賓連悟雪詩草》。

閔賢(1620--1654),字魯生。安徽婺源人,制陶名藝人,制仿諸家,漸入佳境,人頗醇謹。見傳器則虛心企擬,不憚改為,會也進乎道矣。善仿制,后創新。仿制名家作品,都極認真,神形酷似。善書法,有魏晉之風。

閔樂清朝,江蘇南匯(上海)人。畫家。工水墨花卉,尤善山水。

閔貞清朝(1730--1788),字正齋。號蓼塘居士。江右人(江西南昌)。僑寓漢口。有孝行,稱“閔孝子”。早喪父母,為追寫雙親遺像,苦練苦畫。善畫筆墨奇縱、奔放沉雄大寫意,亦能畫工整精細之作。善山水,魄力沉雄,頗得巨然神趣。人物筆墨奇縱,衣紋隨意轉折,豪邁絕倫,仕女善作直筆鉤勒,益遠益妍。其白描羅漢幾欲亂李公麟之真。兼精寫真。幽閑靜逸,無一縱橫習氣。其作品有《鐘南進士圖》、《石上打棗圖》、《攬衣微步圖》、《傍石于云圖》、《五老攜童圖》等。工篆刻,被譽有“秦漢遺志”。

閔一得清朝(1736--1758),烏程(浙江吳興)人。初名苕旉,字樸之,一說字小艮。后改道名一得,道號懶云子。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著名內丹家。曾服官滇南,乾隆末年去官歸吳興,隱金蓋山四十余年。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著述頗豐,有《金蓋心燈》八卷、《道藏續編》等二三十種。

閔鶚元清朝(?--1797),烏程(浙江吳興)人。字少儀,號峙庭。乾隆九年舉人、十年乙丑科進士連捷,授刑部奉天司主事。曾任山東司員外、山西鄉試副考官、湖廣司郎中、四川鄉試正考官、提督山東學政兼翰林院檢討。乾隆十七年升任山東按察使。后歷官湖北布政使、廣東布政使、江寧布政使。乾隆四十一年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巡撫安徽4年。乾隆四十五年調任江蘇巡撫。閔鶚元以文學起家,名揚中外。精于治獄,由郎中起擢臬司。所到之處,以清理積案見稱。巡撫江蘇10年,一時號為賢能。在乾隆朝,閔鶚元兩次考績都位居巡撫之最,但不依附權相和砷,終被忌。乾隆五十五年以失察罪被革職,請求告老,次年致仕奉旨回籍。嘉慶二年逝世。著有《閔氏金石文鈔》、《星軺學吟》、《南巡恭紀錄》等。

閔懷英清朝,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畹馀,號蘭軒,才女。耽經史,能文工詩。有《蘭軒吟稿》、《畹馀小草》、《自適齋集》等。

驪興閔氏宋朝,閔損后人閔稱道為使臣出高麗。后定居驪興。為朝鮮望族,綿延500余年。高麗王朝時代,出太師閔令謀、刑部侍郎閔湜、太子少保閔公珪、大將軍閔曦、元敬皇后。朝鮮王朝時代,出大司憲閔汝翼、驪平府院君閔孝曾、議政閔夢龍,右議政閔熙,漢城府尹、右贊成閔馨男、仁顯皇后、明成皇后。

吳興閔氏明朝,自宋朝寶慶年間由汶上(山東濟寧)南遷,世居浙江湖州吳興晟舍,為望族。明朝天順年間至明末,吳興閔氏人文鼎盛,出仕為官者二三十人。有“仁舍閔氏尚書五個半”之譽。(當前只考證到四人,即閔珪、閔如霖、閔洪學、閔夢得。另一人不知何指。半個應是閔珪外孫潘季馴。潘季馴(1521--1595)字印良,號印川,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歷任工部、兵部、刑部尚書。明朝水利專家。治黃河有功,六蒙褒典。著有《河防一覽》。史稱“天下治黃第一人”。卒。加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萬歷年間,吳興閔齊汲首開雕版套印之先河,刊刻善本秘籍。與族人閔齊華、閔象泰、閔裕仲、閔道揚、閔遇洙、閔爾容、閔維、閔邃、閔果、閔應協、閔聲、閔邁德、閔鎮遠、閔元衢、閔文振、閔百順、閔自寅、閔昌道、閔昭明、閔映張、閔映壁、閔振業、閔振聲、閔景賢、閔無頗、閔萃祥等三十余人歷時20余年,刊刻印刷書籍計117部145種。其雙色、三色、四色、五色套印之經、史、子、集翹楚同懠。士民爭相垂涎而購,風靡天下為一時之冠。世稱“閔刻”。

郡望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隴西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孝悌堂:閔損少時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蘆花衣損,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騫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復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出后母。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這才饒恕了后妻。從此以后,繼母對待閔損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孔子稱贊閔損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閔氏后世族人以孝悌為榮,立孝悌堂。

驪興堂:朝鮮閔氏始祖閔稱道為閔損的后代子孫,在北宋年間以使臣身份渡海,后來被高麗王朝挽留,定居在驪興(今韓國京畿道驪州),成為朝鮮及韓國閔氏的始祖,因以為朝鮮、韓國閔氏堂號。

一、(閔)mǐ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度、平邑,江西之金溪、崇仁,福建之清流,廣東之新會、吳川,云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土家族姓氏。”《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謚也,夭折而死於不道者,則謚之閔。望出太原、魯國。”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魯后有閔氏。”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注:“周大夫閔子馬之后。”(按:或謂閔子馬為春秋時魯大夫)(4)清代高麗族亦有閔氏,世居易州地方。見《清通志·氏族略》。朝鮮族漢代有閔貢,太原人;晉代有閔鴻;唐代有閔頊;清代有閔貞,廣濟人。

二、(閔)

閔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陜西多此姓。

閔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時魯閔公之后,以謚為氏,見《姓源》。

2、清高麗人姓,世居易州。今朝鮮族姓。

3、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今滿族姓。

4、彝、回、黎、東鄉等民族均有此姓。

閔姓名人:

閔馬父,一作閔子馬,春秋時魯大夫。

郡望:隴西、東魯、太原。

姓氏源流

一、(閔)mǐ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度、平邑,江西之金溪、崇仁,福建之清流,廣東之新會、吳川,云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土家族姓氏。”《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謚也,夭折而死於不道者,則謚之閔。望出太原、魯國。”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魯后有閔氏。”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注:“周大夫閔子馬之后。”(按:或謂閔子馬為春秋時魯大夫)(4)清代高麗族亦有閔氏,世居易州地方。見《清通志·氏族略》。朝鮮族漢代有閔貢,太原人;晉代有閔鴻;唐代有閔頊;清代有閔貞,廣濟人。

二、(閔)

閔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陜西多此姓。

閔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時魯閔公之后,以謚為氏,見《姓源》。

2、清高麗人姓,世居易州。今朝鮮族姓。

3、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今滿族姓。

4、彝、回、黎、東鄉等民族均有此姓。

閔姓名人:

閔馬父,一作閔子馬,春秋時魯大夫。

郡望:隴西、東魯、太原。

堂號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隴西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孝悌堂:閔損少時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蘆花衣損,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騫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復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出后母。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這才饒恕了后妻。從此以后,繼母對待閔損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孔子稱贊閔損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閔氏后世族人以孝悌為榮,立孝悌堂。

驪興堂:朝鮮閔氏始祖閔稱道為閔損的后代子孫,在北宋年間以使臣身份渡海,后來被高麗王朝挽留,定居在驪興(今韓國京畿道驪州),成為朝鮮及韓國閔氏的始祖,因以為朝鮮、韓國閔氏堂號。

一、(閔)mǐn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度、平邑,江西之金溪、崇仁,福建之清流,廣東之新會、吳川,云南之河口、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土家族姓氏。”《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謚也,夭折而死於不道者,則謚之閔。望出太原、魯國。”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魯后有閔氏。”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注:“周大夫閔子馬之后。”(按:或謂閔子馬為春秋時魯大夫)(4)清代高麗族亦有閔氏,世居易州地方。見《清通志·氏族略》。朝鮮族漢代有閔貢,太原人;晉代有閔鴻;唐代有閔頊;清代有閔貞,廣濟人。

二、(閔)

閔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陜西多此姓。

閔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時魯閔公之后,以謚為氏,見《姓源》。

2、清高麗人姓,世居易州。今朝鮮族姓。

3、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今滿族姓。

4、彝、回、黎、東鄉等民族均有此姓。

閔姓名人:

閔馬父,一作閔子馬,春秋時魯大夫。

郡望:隴西、東魯、太原。

其他姓氏

欄目導航

熱門姓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高清av | 99热在线免费 | 99久久久久久 |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欧美久久精品一级黑人c片 91免费在线视频 |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 国产色网站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 色综合欧美 | 久久久久国 | 日韩有码一区 | 日本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 | 午夜成人免费视频 |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看爱爱视频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黄色大片视频 | 中文在线亚洲 |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小视频在线 | 91色啪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 | 成人亚洲精品久久久久软件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高清黄色毛片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日本午夜精品 | 欧美精品综合在线 | 欧美视频 亚洲视频 | 男人的天堂久久 | 97精品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国产 | 国产午夜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