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捆绑sm调教_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_欧美国产亚洲一区二区_国产区一二_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_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首頁 > 百家姓

[ lù ]

讀音:lù

拼音:lu

簡繁:路

五筆:KHTK

五行:火

部外:暫無

五筆:KHTK

筆畫:13畫

吉兇:吉

倉頡:RMHER

結構:左右

鄭碼:JIRJ

四角:67164

區位:3423

統一碼:8DEF

異體字:?,?,路

英漢互譯:road,path,street,journey

筆順:豎、橫折、橫、豎、橫、豎、提、撇、橫撇/橫鉤、捺、豎、橫折、橫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602018年2014年
2013年1652007年2006年152
1995年1661987年1511982年77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38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起源

路姓主要源自:姜姓、妘姓、隗姓。

路姓起源一

黃帝生子玄囂,玄囂生子帝嚳,為高辛氏。帝嚳有子摯,摯生子玄元,在唐堯為部落首領時,玄元因功封為路中侯,建路國,歷經虞舜時期和夏王朝一直為侯爵,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路姓起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為炎帝的后代支子的封地潞地,屬于以封邑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氏纂》記載:黃帝為首領時,封炎帝支子于潞地(今山西長治潞城),隗姓,子爵,建潞國。西周至春秋時期,潞國被稱為赤狄潞氏。到了春秋時期,有潞國君主潞子嬰兒。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晉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晉景公發大軍北上。晉軍到潞國之后,在曲梁(今潞城北部)與豐舒控制的潞國軍隊激戰一場,徹底擊敗潞軍,殺了豐舒。然后,晉景公順手牽羊滅了潞國,把潞子嬰兒帶回晉國。從此,潞國被劃入晉國版圖,成為強晉的一部分。

潞國被滅后,潞子嬰兒的后代子孫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稱為姓氏,稱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簡筆為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路姓起源三

源于妘姓,出自黃帝的后裔陸終的后裔的封地路,屬于以封邑名字為氏。據史籍《困學紀聞》記載:黃帝之子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老童生吳回,吳回之子即陸終。

陸終有六子,其第四子求言(鄶子),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后裔子孫后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路姓起源四

源于地名,出自漢朝時期路縣,屬于以封邑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急就篇》記載:路,原為水名,作潞。漢朝初期置路縣(今北京通州),東漢朝時期改為潞縣,該縣有許多人以潞命氏,稱潞姓,后為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后來的西漢朝時期的著名臨淮太守路溫舒,上奏了聞名天下的《尚德緩刑書》,他就是該支路氏族人。

路姓起源五

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黃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帶),國人稱潞氏,后滅于晉,子孫以國為氏(疑與姜姓同源)。潞又寫作路,也稱路氏。

路姓起源六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沒潞真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代北鮮卑族拓拔部有沒路真氏、亦稱沒潞真氏、沒鹿真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遷都洛陽后,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改漢字單姓為路氏、鹿氏。

路姓起源七

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圍汴京,高宗趙構逃亡在外遇金兵,問其姓氏,高宗裝啞指路為姓,后裔便分趙、路兩姓。

路姓起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路正、巾車,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路正,亦稱合路、合方,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維護、設置驛站、路理(道路哨卡)等,隸屬于夏官府司管轄,相當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長。據典籍《周禮·夏官·合方氏》中記載:“路正,掌達天下之道路。”巾車,官職類同于路正,不過,只負責掌管君王所行的道路,即王路,“殊異乎公路”。王路有五:玉路、門路、寢路、車路、鼓路。

在路正、合路、合方、巾車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路氏是一個多民族、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二位,人口約一百零四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5%左右。

路氏源起十分龐雜,在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路氏族人已經十分搶眼,如有巨鹿東里人(今河北平鄉)人路溫舒、漁陽人(今北京密云)路人、蜀郡人(今四川成都)路建、陳留人(今河南開封)路粹、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路佛……等等。可見在此際路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并且已有路氏落籍四川。

魏、晉、南北朝時期,路氏族人繁衍得依舊興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氏就出現了五個郡望:即襄城郡、陳留郡、河南郡、內黃縣、潁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開封、洛陽、內黃、禹縣一帶路氏族人枝繁葉茂,風光顯赫。除此之外,路氏人在今河北大名、寧夏固原、陜西西安一帶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人丁興旺,一直延續到隋唐兩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氏族人,在此際竟現于史,名人不斷,此際劇烈的社會動蕩,也導致數量眾多的路氏人取道南下江南,并且在今浙江金華一帶形成路氏東陽郡望。

隋、唐時期,路氏族人依舊興盛,并且以陽平等路氏郡望為中心擴展至今山東境內,如唐朝宰相路巖為魏州冠氏人(今山東冠縣),其家族在當地頗具盛名,世代顯貴,而且人口繁衍興盛,后路巖因故被貶嶺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陽,當為路氏族人入湖南之始。

宋朝時期,路振由永州祁陽徙居潭州湘潭(今湖南湘潭)。

明朝初期,山西路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天津等地。

至清朝時期,路氏族人由于仕宦、謀生、避災等原因散居全國各地。

例如,商丘市寧陵縣路氏一族,先祖在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奉詔自山西洪洞縣遷至今寧陵縣,繁延至今歷六百多年二十六世,現族眾分居在商丘市的寧陵、睢縣、柘城、民權、夏邑、虞城六個縣梁園、睢陽二區、周口市的開發區、淮陽縣、鄲城縣、太康縣,開封的杞縣等地。2000年春重修族譜,在譜族眾一萬六千余人。

如今,路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這四省之路氏約占全國路氏人口的70%左右。

內黃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內黃歷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祥地。四千五百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并安葬于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內黃毫城,約百余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代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漢朝時期,其地置內黃縣。曹魏時期,稱黃河以北為內,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1999年,內黃縣轄四個鎮、十三個鄉。到2000年,內黃縣轄六個鎮、十一個鄉。

陽平郡:漢朝置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開封縣。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于縣境置鐘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后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于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并屬于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并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后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陜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陜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杰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后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并于信安縣(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寧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后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陽平堂:以望立堂。

內黃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襄城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東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一、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蒙古之馬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侗族、景頗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路’,舊作‘潞’。《國語》:‘潞、洛、泉、余、滿,赤狄別種。’隗姓,子爵,其地在今上黨潞縣。宣十五年,晉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2、又引《元和姓纂》云:“炎帝之后,黃帝封其少子於潞,春秋時潞子嬰兒是也。”此當系出姜姓,亦以國為姓。

3、《中文大字典》注引《唐書·宰相世系表》云:“路氏,出自姬姓,帝摯子玄元,堯封於中路,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姓氏考略》注引《唐太原令路公碑》云:“帝嚳高辛氏孫曰玄元,有功於唐堯,封路中侯,建德賜姓。”

4、《姓氏考略》注引《困學紀聞》云:“又出妘姓。為陸終子求言之后。”

5、又據《急就篇·注》云:“路,水名,因以名縣,居者氏焉。”《中國姓氏大全》稱:“古有潞水,一作潞川(‘潞’同‘路’,即今山西濁漳河)。”《姓氏考略》則稱:“(路水)故址在今河北通縣東八里。”——通縣屬北京市。此說有疑,姑錄以備考。

6、又據《魏書·官氏志》注云:“后魏沒路真氏改為路氏。”西漢有路溫舒,巨鹿人,臨淮太守;唐代有路敬淳,臨清人,崇賢館學士;宋代有路昌衡,祥符人,太常博士。

二、

路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7%。尤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4省路姓約占全國漢族路姓人口71%。

路姓起源:

1、黃帝曾孫帝嚳之孫曰玄元,有功于唐堯,封于中路,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

2、系自隗姓。黃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故城在今山西長治),后滅于晉,子孫以國為氏。

3、系自妘姓。顓頊之裔,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后,見《姓考》、《困學紀聞》。

4、水名,因以名縣(故城在今北京通縣東8里),居者以水名為氏。

5、北魏沒路真氏后改為路氏。

6、漢時匈奴屠各部有路氏。

7、滿族姓。

路姓名人:

路博德,漢時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從霍去病出征有功,封符離侯。

郡望:陽平、襄城、陳留、安定、東陽、河南、內黃、京兆、潁川。

歷史名人

路姓古代名人

路博德西漢,西漢大將,成功消滅南越國,西漢唯一的伏波將軍

路雄北魏,北魏大將

路皋宋朝,宋朝畫家

路敬淳唐朝,唐朝學者,著有《姓略》、《衣冠系錄)等姓譜研究

路隋唐朝,陽平人,唐代大臣。舉明經第。歷遷左補闕、侍講學士、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文宗時,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監修國史。后出任鎮海軍節度使。有《平淮西記》。

路巖唐朝,魏州冠氏人,唐代大臣。進士出身,歷遷屯田員外郎、翰林學士,以兵部郎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居位八年,累進左仆射。后與韋保衡交惡,被流放儋州,并賜死。

路彬南宋,晉陽(今山西省太原)人,南宋官吏。任廣西提刑時,明察秋毫,杜絕冤獄,后又為民請命,減去部分過于沉重的賦稅。官至刑部侍郎。

路振宋朝,永州祁陽(今屬湖南省),宋代大臣、學者。五歲通《孝經》、《論語》。后進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文辭為名家所稱道,著有《九國志》。

路迎明朝(1483-1562),字賓旸,山東汶上人,明代大臣。正德三年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歷知襄陽、松江、淮安三府,治稱第一。累官至兵部尚書。明正德三年(1508)進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旋遷入郎中。后轉任襄陽、松江、淮安知府等。路迎處事沉穩,平易近人。與人交結首先施以仁愛。即使對下級官吏,亦嚴慈并施,以慈為本。以兵部僉都御史巡撫宣府時,他深入實際,甚至跟士兵結交,一舉查清了用改名換姓、虛報兵員等手段冒領錢糧的大案。之后,擢升副都御史、山西巡撫。回朝后,任兵部左、右侍郎。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兵部尚書。因上疏告老乞休,違背皇帝意旨,被免職。路迎一生雖多武職,卻善詩文,與同代大儒王陽明有文字之交。所詠佳作,后被鐫刻于汶上城內“獨樂園”壁間。民國初年,獨樂園拆除,僅部分詩文流傳民間。路迎卒年80歲,皇帝頒諭以祭,葬于城南路家林。

路亨明末,太平府當涂(今屬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曾任安溪知縣,居官清廉,尤重視學校。路如瀛:山西陵川人,明代官吏。崇禎時任臨清同知。后清兵攻破臨清城,被亂兵所殺。

路溫舒西漢,巨鹿東里人,西漢文士。少年牧羊,稍長成為獄中小吏,學律令,轉為縣獄史。后習《春秋》,學識漸博,舉孝廉,為山邑丞。后升廷尉奏曹掾,宣帝即位后,他上書反對酷刑,主張尚德緩刑,官至臨淮太守,治有異跡,卒于官。其文以《尚德緩刑書》較著名。

路淑媛南北朝,南朝宋丹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人,以色貌入選宋文帝后宮。生劉駿(孝武帝),拜淑媛。孝武即位后,尊為皇太后。因明帝幼失生母,被其撫養長大,明帝即位后,尊其為崇憲太后。

路嗣恭唐朝,京兆三原(今屬陜西省)人,唐代大臣。任神烏令時,唐玄宗認為其治績為天下最,可嗣漢時魯恭,故賜現名,歷遷渭南令、朔方節度留后、檢校刑部尚書、江西觀察使,以善于治理財賦著稱。后拜兵部尚書、東都留守。

路姓近代名人

路甬祥中國科學院院士、院長,機械專家

路東尚招金礦業董事長

路祥安前香港行政長官辦公室高級特別助理

路友于民國,名汝悌,字友于。山東諸城人。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早稻田大學。后因病歸國,嗣任北京《益世報》編輯。民國十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后被張作霖逮捕遇害,享年32歲。

郡望

內黃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內黃歷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祥地。四千五百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并安葬于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內黃毫城,約百余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代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漢朝時期,其地置內黃縣。曹魏時期,稱黃河以北為內,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1999年,內黃縣轄四個鎮、十三個鄉。到2000年,內黃縣轄六個鎮、十一個鄉。

陽平郡:漢朝置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開封縣。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于縣境置鐘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后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于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并屬于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并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后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陜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陜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杰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后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并于信安縣(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寧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后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陽平堂:以望立堂。

內黃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襄城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東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一、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蒙古之馬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侗族、景頗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路’,舊作‘潞’。《國語》:‘潞、洛、泉、余、滿,赤狄別種。’隗姓,子爵,其地在今上黨潞縣。宣十五年,晉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2、又引《元和姓纂》云:“炎帝之后,黃帝封其少子於潞,春秋時潞子嬰兒是也。”此當系出姜姓,亦以國為姓。

3、《中文大字典》注引《唐書·宰相世系表》云:“路氏,出自姬姓,帝摯子玄元,堯封於中路,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姓氏考略》注引《唐太原令路公碑》云:“帝嚳高辛氏孫曰玄元,有功於唐堯,封路中侯,建德賜姓。”

4、《姓氏考略》注引《困學紀聞》云:“又出妘姓。為陸終子求言之后。”

5、又據《急就篇·注》云:“路,水名,因以名縣,居者氏焉。”《中國姓氏大全》稱:“古有潞水,一作潞川(‘潞’同‘路’,即今山西濁漳河)。”《姓氏考略》則稱:“(路水)故址在今河北通縣東八里。”——通縣屬北京市。此說有疑,姑錄以備考。

6、又據《魏書·官氏志》注云:“后魏沒路真氏改為路氏。”西漢有路溫舒,巨鹿人,臨淮太守;唐代有路敬淳,臨清人,崇賢館學士;宋代有路昌衡,祥符人,太常博士。

二、

路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7%。尤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4省路姓約占全國漢族路姓人口71%。

路姓起源:

1、黃帝曾孫帝嚳之孫曰玄元,有功于唐堯,封于中路,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

2、系自隗姓。黃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故城在今山西長治),后滅于晉,子孫以國為氏。

3、系自妘姓。顓頊之裔,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后,見《姓考》、《困學紀聞》。

4、水名,因以名縣(故城在今北京通縣東8里),居者以水名為氏。

5、北魏沒路真氏后改為路氏。

6、漢時匈奴屠各部有路氏。

7、滿族姓。

路姓名人:

路博德,漢時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從霍去病出征有功,封符離侯。

郡望:陽平、襄城、陳留、安定、東陽、河南、內黃、京兆、潁川。

姓氏源流

一、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蒙古之馬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侗族、景頗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路’,舊作‘潞’。《國語》:‘潞、洛、泉、余、滿,赤狄別種。’隗姓,子爵,其地在今上黨潞縣。宣十五年,晉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2、又引《元和姓纂》云:“炎帝之后,黃帝封其少子於潞,春秋時潞子嬰兒是也。”此當系出姜姓,亦以國為姓。

3、《中文大字典》注引《唐書·宰相世系表》云:“路氏,出自姬姓,帝摯子玄元,堯封於中路,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姓氏考略》注引《唐太原令路公碑》云:“帝嚳高辛氏孫曰玄元,有功於唐堯,封路中侯,建德賜姓。”

4、《姓氏考略》注引《困學紀聞》云:“又出妘姓。為陸終子求言之后。”

5、又據《急就篇·注》云:“路,水名,因以名縣,居者氏焉。”《中國姓氏大全》稱:“古有潞水,一作潞川(‘潞’同‘路’,即今山西濁漳河)。”《姓氏考略》則稱:“(路水)故址在今河北通縣東八里。”——通縣屬北京市。此說有疑,姑錄以備考。

6、又據《魏書·官氏志》注云:“后魏沒路真氏改為路氏。”西漢有路溫舒,巨鹿人,臨淮太守;唐代有路敬淳,臨清人,崇賢館學士;宋代有路昌衡,祥符人,太常博士。

二、

路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7%。尤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4省路姓約占全國漢族路姓人口71%。

路姓起源:

1、黃帝曾孫帝嚳之孫曰玄元,有功于唐堯,封于中路,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

2、系自隗姓。黃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故城在今山西長治),后滅于晉,子孫以國為氏。

3、系自妘姓。顓頊之裔,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后,見《姓考》、《困學紀聞》。

4、水名,因以名縣(故城在今北京通縣東8里),居者以水名為氏。

5、北魏沒路真氏后改為路氏。

6、漢時匈奴屠各部有路氏。

7、滿族姓。

路姓名人:

路博德,漢時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從霍去病出征有功,封符離侯。

郡望:陽平、襄城、陳留、安定、東陽、河南、內黃、京兆、潁川。

堂號

內黃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內黃歷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祥地。四千五百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并安葬于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內黃毫城,約百余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代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漢朝時期,其地置內黃縣。曹魏時期,稱黃河以北為內,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1999年,內黃縣轄四個鎮、十三個鄉。到2000年,內黃縣轄六個鎮、十一個鄉。

陽平郡:漢朝置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開封縣。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于縣境置鐘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后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于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并屬于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并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后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陜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陜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杰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后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并于信安縣(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寧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后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陽平堂:以望立堂。

內黃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襄城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東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一、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蒙古之馬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侗族、景頗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路’,舊作‘潞’。《國語》:‘潞、洛、泉、余、滿,赤狄別種。’隗姓,子爵,其地在今上黨潞縣。宣十五年,晉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2、又引《元和姓纂》云:“炎帝之后,黃帝封其少子於潞,春秋時潞子嬰兒是也。”此當系出姜姓,亦以國為姓。

3、《中文大字典》注引《唐書·宰相世系表》云:“路氏,出自姬姓,帝摯子玄元,堯封於中路,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姓氏考略》注引《唐太原令路公碑》云:“帝嚳高辛氏孫曰玄元,有功於唐堯,封路中侯,建德賜姓。”

4、《姓氏考略》注引《困學紀聞》云:“又出妘姓。為陸終子求言之后。”

5、又據《急就篇·注》云:“路,水名,因以名縣,居者氏焉。”《中國姓氏大全》稱:“古有潞水,一作潞川(‘潞’同‘路’,即今山西濁漳河)。”《姓氏考略》則稱:“(路水)故址在今河北通縣東八里。”——通縣屬北京市。此說有疑,姑錄以備考。

6、又據《魏書·官氏志》注云:“后魏沒路真氏改為路氏。”西漢有路溫舒,巨鹿人,臨淮太守;唐代有路敬淳,臨清人,崇賢館學士;宋代有路昌衡,祥符人,太常博士。

二、

路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7%。尤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4省路姓約占全國漢族路姓人口71%。

路姓起源:

1、黃帝曾孫帝嚳之孫曰玄元,有功于唐堯,封于中路,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

2、系自隗姓。黃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故城在今山西長治),后滅于晉,子孫以國為氏。

3、系自妘姓。顓頊之裔,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后,見《姓考》、《困學紀聞》。

4、水名,因以名縣(故城在今北京通縣東8里),居者以水名為氏。

5、北魏沒路真氏后改為路氏。

6、漢時匈奴屠各部有路氏。

7、滿族姓。

路姓名人:

路博德,漢時平州人,以右北平太守從霍去病出征有功,封符離侯。

郡望:陽平、襄城、陳留、安定、東陽、河南、內黃、京兆、潁川。

[ 路 ]的同部首字 - [ 足 ]

其他姓氏

欄目導航

熱門姓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日韩av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看片91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夜 | 国产视频1区 | av在线免费看网址 | 九九综合 | 综合久久亚洲 | 日韩精品1区2区 | 日韩激情网 | av大片| 久久成人免费 |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色综合久久伊人 | 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 伊人狠狠| 亚洲精品一区在线 | 亚洲综合免费 |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久蜜臀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1 | 91爱啪啪| 日韩在线免费视频 | 午夜码电影 | 久久i| 犬夜叉在线观看 | 麻豆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本欧美 |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粉嫩av| 国产免费观看久久黄av片涩av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 欧美男人天堂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天天操综合网 | 在线观看日本高清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