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捆绑sm调教_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_欧美国产亚洲一区二区_国产区一二_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_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首頁 > 百家姓

[ liú ]

讀音:liú

拼音:liu

簡繁:劉

五筆:YJH

五行:火

部外:暫無

五筆:YJH

筆畫:6畫

吉兇:吉

倉頡:YKLN

結構:左右

鄭碼:SOKD

四角:02400

區位:3385

統一碼:5218

異體字:劉,?,?,?

英漢互譯:surname,kill,destroy

筆順:點、橫、撇、點、豎、豎鉤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42018年42014年4
2013年42007年42006年4
1995年41987年41982年5
明朝5元朝4宋朝5
北宋252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起源

劉姓主要源自:祁姓、姬姓。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后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占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后排第四位。劉姓建立了西漢、后漢、南漢等政權。

起源演變

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來源于祁姓,是帝堯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魯山。

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后裔士會,形成于春秋初期。

劉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 。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后來,由于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2、源于姬姓的劉氏形成于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3、外族的改姓

(1)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并因此賜婁敬姓劉。

(2)西漢初年:匈奴族劉姓。當時,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采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于冒頓為妻。冒頓姓攣,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氏子孫皆姓劉。

(3)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一支為爭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稱是漢朝公主與匈奴單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劉。他們先后在今山西、陜西、內蒙地區建立了漢、前趙和夏三個政權,后定居河南。史稱“河南劉氏”。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即是匈奴貴族。

(4)北魏“勛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后,于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5)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后裔。五代十國中的后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南北朝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華北地區,尤其在河南地區的劉姓含有匈奴、鮮卑人的基因;東北地區的劉姓主要摻和了滿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劉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至戰國后期,秦國滅了魏國,劉氏宗族隨秦軍進入魏國都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他的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后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西漢初累計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達400余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為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總之劉姓以皇族為主脈,經歷大漢400多年的繁衍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劉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地區,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區。此外,湖北荊襄地區、湖南長沙地區、江西九江地區也有劉姓望族。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間斷,移民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

唐宋時期,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劉氏開始遷往兩廣,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群。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遂居于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后又自興寧分散至許多地方;北宋時的《廣韻》列劉氏郡望有25個。

從明末清初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7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后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江蘇徐州)。

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于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記高祖本紀》,大歷史學家裴骃《史記集解》謂劉氏世居于沛,移在豐。應邵曰:“沛,縣也。豐,其鄉也。” 歷史學家顏師古曰:“沛者,本秦 泗水郡之屬縣。豐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蘇銅山所屬。” 西漢初期改泗水郡為沛郡。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代頃王劉仲。

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后漢劉焉所開基。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后。

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藜照堂:是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劉姓宗族中,另一個用得最多的、最為著名的堂號;藜照堂的得名,來自劉向燃藜讀經的典故。藜照堂及與此相近的堂號,不只在劉向后裔彭城劉氏宗派中,在中國南北各地各宗派劉氏后裔中都被廣泛使用,該堂號已成為劉姓的標志之一。

中山堂:是劉姓中又一個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號。中山是劉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劉姓的發源地之一。中山劉氏在劉氏各宗派中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丁極為興旺,族裔眾多。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號為堂號。宋朝時期,福建建州、建陽劉氏一門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賜謚為“忠”,世人號稱“劉氏五忠”,堂號主要在福建劉氏及其分遷到各地的劉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墨莊堂:是一個典故堂號。主要在江西劉式后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遷他省的劉式后裔仍沿用這一堂號。

一、(劉)liú

現行常見姓氏。民間素有“遍地劉”之說,分布極廣,幾隨處可見。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遼寧之沈陽,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云南之瀘水、隴川、河口等地均有。漢、京、黎、布依、仡佬、阿昌、怒、珞巴及柯爾克孜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均予收載。其源不一,鄭樵注其源有:

1、祁姓。帝堯陶唐氏之后。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地。裔孫劉氏,以能擾龍事夏后孔甲,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亦為杜伯。以成王滅唐而遷之於杜也。今永興長安縣南十里下杜城是也。至宣王,滅其國,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后歸晉,其處於秦者為劉氏,此祁姓之劉也,以國為氏。

2、“又,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因以為氏。杜預云:‘緱氏西北舊有劉亭。’按:緱氏,熙寧中省入河南偃師。此姬姓之劉也,以邑為氏。”《中國姓氏大全》稱:“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劉(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子孫以邑為姓。”與鄭樵所注不同,不知其所本,疑其有誤,錄以備考。

3、“又有東郡、河南、雕陰三族,俱出匈奴之族。漢高祖以宗女妻冒頓(音mòdú),匈奴族一個單于(音chányú,王的名字),其俗,貴者皆從母姓,因改為劉氏。”

4、又云:“漢賜項氏、婁氏并為劉氏。”此劉氏為婁(婁敬)、項(項伯纏)二姓所改,當視作二源。《續通志·氏族略》亦有所注。

5、明賜元人薩爾圖姓名曰劉允信。

6、“又,元劉國要,本女真人,姓烏庫哩氏,入中原改姓劉氏。”此乃由女真族姓氏所改。

7、“又,元呼圖克特穆爾好讀書,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字之曰‘漢卿’。父特默齊,姓赫呼氏;母姓劉氏,人稱為劉漢卿。”

8、“后漢(按:似指‘五代’時之‘漢’,史稱‘后漢’)高祖(即劉知遠)本沙陀人,冒姓劉氏。”則此劉氏出自沙陀人——西突厥之別部。

9、又,“北漢(五代‘十國’之一)劉承鈞,劉旻(按:由他建北漢)養子;繼思、繼元,為承鈞養子。紀思本姓薛;繼元本姓何,皆冒姓劉氏。”則此之劉氏,或為薛、何二姓所改。

10、又,“宋真宗立劉氏為皇后,以其無宗族,少依龔美家,改美姓劉,為后兄弟。”則此劉系龔姓所改。《清通志·氏族略》亦有所載:

11、或出自高麗族,清代高麗族之劉氏,“散處安法、博川郡等地方。”

12、或為滿族姓氏所改,滿族之留佳氏、伊喇氏、寧古塔氏等,或改為單姓劉。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漢代有劉邦,沛人,建立漢朝,為高祖;唐代有劉禹錫,詩人;后漢有劉知遠,北漢有劉旻,皆一代英豪;宋代有劉克莊;明代有劉伯溫;當代有劉伯承,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

二、(劉)

劉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5.4%,為中國人口最多第5大姓。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占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而南方地區相對要少,尤其浙江、上海一帶,劉姓僅占漢族人口1%強。

劉姓起源:

1、系自祁姓。帝堯陶唐氏之裔,受封于劉,其地在定州唐縣。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夏孔甲。在周為杜伯,宣王時國滅,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其孫士會適秦,后歸晉,其處秦者為劉氏。

2、系自姬姓。周成王封王季(文王之父)之子于劉邑(故城在今河南偃師西南),因以為氏。一說,周大夫食采于劉,以邑為氏,劉康公是也。

3、上古顓頊帝之裔陸終氏之后。漢高祖劉邦之劉氏乃其后也。今稱郡望為彭城之劉氏,均源自陸終氏。見唐劉知幾《劉氏家史》。

4、漢高祖賜項伯、婁敬等為劉氏。

5、東郡、河南、雕陰之劉氏均出匈奴。漢高祖以公主妻匈奴單于冒頓,其族貴者皆從母族為劉氏。

6、西域人有劉氏。

7、五代時后漢高祖劉知遠,本沙陀人,冒姓劉氏。

8、五代時北漢劉承鈞之養子劉繼思,本姓薛;劉繼元,本姓何。

9、宋真宗立劉氏為皇后,以其無宗族,少依襲美家,改美姓劉為后。

10、金時女真人烏古論氏(亦作烏庫哩)、移剌氏等后均改為劉氏。

11、西夏人姓。

12、北魏時改獨孤氏為劉氏。

13、明時賜元人薩爾圖姓劉名允信。

14、清滿洲人姓,散處三韓、蓋州等地。又,清

劉姓名人:

劉邦,漢高祖,豐人。

郡望:

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邱、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

變化:一作鐂。

歷史名人

劉姓古代名人

劉邦西漢(前256—前195),西漢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稱沛公。

劉恒漢,漢朝的第3個皇帝,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開創治世“文景之治”,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

劉啟西漢,在西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劉安西漢(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淮南王。曾招賓客一同撰寫《鴻烈》(后世稱《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謀反之事敗露而自殺。

劉向約前77—前6,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人,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中國最早的分類目錄。

劉歆約前50-23年,新朝開國功臣。封紅休侯。劉歆在天文學及古代典籍分類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他編制的《三統歷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并在當時積極推行古文經學。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算上也有貢獻。

劉秀東漢,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劉洪約130-196年,中國古代杰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劉備150-222年,字玄德,三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山靖王劉勝的裔孫。一生以仁義為本,頗得民心。

劉元梁晉代,晉代南郡破城英雄,曾被封為上卿,后被奸臣所害貶為右淮尉,精通詩詞,頗有文采,詩作眾多,后被庸王抄家,才不得已保存至今,殘詩作有,反昭新書等。

劉徽三國時代,三國時代魏國數學家。著有《九章算術》(九卷)、《海島算經》等。

劉伶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對傳統“,禮法”表示蔑視。

劉琨西晉:271~318年,西晉愛國將領,也是著名的詩人、音樂家。成語“聞雞起舞”的人物之一。

劉牢之東晉,東晉北府兵將領,淝水之戰中率精兵5000夜襲駐洛澗(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東)的5萬前秦軍,并分兵斷其退路,使前秦軍腹背受敵,迅速崩潰,爭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將領陣亡,士卒損失1.5萬人。

劉義隆宋朝:407年-453年,宋文帝,中國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劉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號“元嘉”,謚號“文皇帝”,廟號“太祖”。

劉勰南朝:約465—532年,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龍》,發展了前人進步的文學理論批評,體系比較完整,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巨著。

劉義慶南朝:403年-444年,南朝宋文學家。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著有《徐州先賢傳》,編有《幽明錄》、《宣驗記》等,但皆已散佚,現只存《世說新語》一書,流傳于世。

劉焯隋代:公元544~610年,隋代天文學家。著力研習《九章算術》、《周髀》、《七曜歷書》等,還著有《稽極》10卷,《歷書》10卷。提出新法,編有《皇極歷》。

劉文靜唐初:568-619年,唐初開國功臣。李淵在太原起兵,他亦隨軍南下,俘隋大將屈突通。唐立,任納言,助修律令,并助李世民擊滅薛仁杲,任民部尚書、陜東道行臺左仆射,封魯國公。

劉禹錫唐朝:772-842,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劉昫xù五代:公元887-946年,五代史學家,后晉政治家。二十四史之一《舊唐書》的編撰者。后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后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晉出帝開運二年受(945年)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

劉仁瞻五代:900-957年,五代十國南唐大臣。以驍勇名于當世。曾任吳右監門衛將軍。歷任黃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刺使。

劉金定北宋,北宋著名巾幗女將(與穆桂英齊名),高瓊之妻。曾大敗南唐軍,為宋軍平滅南唐做出了重要貢獻。北宋建立后,劉金定隨丈夫高瓊北上抗遼,助丈夫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等重地,后不幸戰死。

劉娥宋朝:968-1033年,是宋真宗趙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后,主政長達十余年,功績赫赫,常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并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锜南宋:1098-1162年,中國南宋抗金將領,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去世后,謚為武穆。建炎十年,金統帥完顏宗弼(即金兀術)以大軍進攻,劉錡率軍以懸殊兵力大敗金軍于順昌。

劉過南宋:1154~1206年,南宋文學家。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

劉松年南宋,錢塘人,畫家,善于作山水畫,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

劉克莊南宋:1187~1269年,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早年與四靈派翁卷、趙師秀等人交往,詩歌創作受他們影響,學晚唐,刻琢精麗。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劉元元代,雕塑大師,其雕塑作品使元代的雕塑藝術達到了峰顛。

劉秉忠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原籍瑞州(今江西高安)。

劉福通元代:1320~1365年,元末紅巾軍首領。至正十五年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稱小明王,定都亳州。建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他歷任平章、丞相等職,掌握大宋的軍政大權。

劉基元代:1311—1375年,字伯溫,元末明初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官御史中丞,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民間傳說其神機妙算,常與諸葛亮相提并論。

劉天和明代,醫學家、治河專家。曾官至兵部尚書,后告老返鄉。平時留心醫藥,輯有《保壽堂經驗方》四卷,另刻有《傷寒六書》、《幼科類萃》等書。

劉純明初:135?-1418年,明初著名醫學家(祖籍吳陵,即今江蘇泰縣、如皋一帶。)。著作有《醫經小學》、《太素脈訣》、《玉機微義》、《雜病治例》等。

劉瑾明朝,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

劉統勛清代:1698-1773年,清內閣學士,刑部尚書,劉墉之父。雍正二年進士,授編修,乾隆年間累官至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為官清廉,頗能進諫,參與《四庫全書》編輯,并擔任《四庫全書四》正生總裁。乾隆三十八年卒,謚文正。

劉墉清代:1719~1804,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勛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謚文清。

劉永福晚清,廣東欽州人,晚清名將。著名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乙未戰爭中指揮臺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協助巡撫唐景嵩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國號永清)并作為繼任代總統為保衛臺灣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銘傳抗法抗日民族英雄,臺灣首任巡撫,臺灣近代化的奠基人

劉錦棠協助左宗棠鎮壓阿古柏叛亂收復新疆的功臣,新疆第一任巡撫

劉秉璋1826~1905年,廬江人,晚清重臣。中法戰爭期間,他力抗外侮,指揮了著名的“鎮海之役”,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劉光才清代,清代名將,在固關阻擊戰中劉光才率忠毅軍共打死打傷法、德侵略軍一千八百多名,其中有軍官多名。

劉鶚清代,小說家,寫的小說《老殘游記》是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也是甲骨文收藏家。

劉步蟾北洋水師名將。

劉姓近代名人

劉少奇1898~1969年,湖南寧鄉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

劉亞樓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新中國空軍的第一任空軍司令員。

劉震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劉志丹1903—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陜北紅軍和蘇區主要創建人之一,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劉家語又名谷牧,前任副總理、國務委員

劉胡蘭1932~1947年,革命烈士

劉半農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攝影學家

劉亨賻1872-1926年,菲律賓準將,福建南安碼頭人,是菲律賓獨立戰爭中的一位華僑將軍。

郡望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7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后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江蘇徐州)。

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于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記高祖本紀》,大歷史學家裴骃《史記集解》謂劉氏世居于沛,移在豐。應邵曰:“沛,縣也。豐,其鄉也。” 歷史學家顏師古曰:“沛者,本秦 泗水郡之屬縣。豐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蘇銅山所屬。” 西漢初期改泗水郡為沛郡。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代頃王劉仲。

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后漢劉焉所開基。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后。

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藜照堂:是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劉姓宗族中,另一個用得最多的、最為著名的堂號;藜照堂的得名,來自劉向燃藜讀經的典故。藜照堂及與此相近的堂號,不只在劉向后裔彭城劉氏宗派中,在中國南北各地各宗派劉氏后裔中都被廣泛使用,該堂號已成為劉姓的標志之一。

中山堂:是劉姓中又一個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號。中山是劉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劉姓的發源地之一。中山劉氏在劉氏各宗派中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丁極為興旺,族裔眾多。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號為堂號。宋朝時期,福建建州、建陽劉氏一門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賜謚為“忠”,世人號稱“劉氏五忠”,堂號主要在福建劉氏及其分遷到各地的劉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墨莊堂:是一個典故堂號。主要在江西劉式后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遷他省的劉式后裔仍沿用這一堂號。

一、(劉)liú

現行常見姓氏。民間素有“遍地劉”之說,分布極廣,幾隨處可見。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遼寧之沈陽,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云南之瀘水、隴川、河口等地均有。漢、京、黎、布依、仡佬、阿昌、怒、珞巴及柯爾克孜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均予收載。其源不一,鄭樵注其源有:

1、祁姓。帝堯陶唐氏之后。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地。裔孫劉氏,以能擾龍事夏后孔甲,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亦為杜伯。以成王滅唐而遷之於杜也。今永興長安縣南十里下杜城是也。至宣王,滅其國,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后歸晉,其處於秦者為劉氏,此祁姓之劉也,以國為氏。

2、“又,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因以為氏。杜預云:‘緱氏西北舊有劉亭。’按:緱氏,熙寧中省入河南偃師。此姬姓之劉也,以邑為氏。”《中國姓氏大全》稱:“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劉(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子孫以邑為姓。”與鄭樵所注不同,不知其所本,疑其有誤,錄以備考。

3、“又有東郡、河南、雕陰三族,俱出匈奴之族。漢高祖以宗女妻冒頓(音mòdú),匈奴族一個單于(音chányú,王的名字),其俗,貴者皆從母姓,因改為劉氏。”

4、又云:“漢賜項氏、婁氏并為劉氏。”此劉氏為婁(婁敬)、項(項伯纏)二姓所改,當視作二源。《續通志·氏族略》亦有所注。

5、明賜元人薩爾圖姓名曰劉允信。

6、“又,元劉國要,本女真人,姓烏庫哩氏,入中原改姓劉氏。”此乃由女真族姓氏所改。

7、“又,元呼圖克特穆爾好讀書,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字之曰‘漢卿’。父特默齊,姓赫呼氏;母姓劉氏,人稱為劉漢卿。”

8、“后漢(按:似指‘五代’時之‘漢’,史稱‘后漢’)高祖(即劉知遠)本沙陀人,冒姓劉氏。”則此劉氏出自沙陀人——西突厥之別部。

9、又,“北漢(五代‘十國’之一)劉承鈞,劉旻(按:由他建北漢)養子;繼思、繼元,為承鈞養子。紀思本姓薛;繼元本姓何,皆冒姓劉氏。”則此之劉氏,或為薛、何二姓所改。

10、又,“宋真宗立劉氏為皇后,以其無宗族,少依龔美家,改美姓劉,為后兄弟。”則此劉系龔姓所改。《清通志·氏族略》亦有所載:

11、或出自高麗族,清代高麗族之劉氏,“散處安法、博川郡等地方。”

12、或為滿族姓氏所改,滿族之留佳氏、伊喇氏、寧古塔氏等,或改為單姓劉。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漢代有劉邦,沛人,建立漢朝,為高祖;唐代有劉禹錫,詩人;后漢有劉知遠,北漢有劉旻,皆一代英豪;宋代有劉克莊;明代有劉伯溫;當代有劉伯承,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

二、(劉)

劉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5.4%,為中國人口最多第5大姓。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占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而南方地區相對要少,尤其浙江、上海一帶,劉姓僅占漢族人口1%強。

劉姓起源:

1、系自祁姓。帝堯陶唐氏之裔,受封于劉,其地在定州唐縣。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夏孔甲。在周為杜伯,宣王時國滅,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其孫士會適秦,后歸晉,其處秦者為劉氏。

2、系自姬姓。周成王封王季(文王之父)之子于劉邑(故城在今河南偃師西南),因以為氏。一說,周大夫食采于劉,以邑為氏,劉康公是也。

3、上古顓頊帝之裔陸終氏之后。漢高祖劉邦之劉氏乃其后也。今稱郡望為彭城之劉氏,均源自陸終氏。見唐劉知幾《劉氏家史》。

4、漢高祖賜項伯、婁敬等為劉氏。

5、東郡、河南、雕陰之劉氏均出匈奴。漢高祖以公主妻匈奴單于冒頓,其族貴者皆從母族為劉氏。

6、西域人有劉氏。

7、五代時后漢高祖劉知遠,本沙陀人,冒姓劉氏。

8、五代時北漢劉承鈞之養子劉繼思,本姓薛;劉繼元,本姓何。

9、宋真宗立劉氏為皇后,以其無宗族,少依襲美家,改美姓劉為后。

10、金時女真人烏古論氏(亦作烏庫哩)、移剌氏等后均改為劉氏。

11、西夏人姓。

12、北魏時改獨孤氏為劉氏。

13、明時賜元人薩爾圖姓劉名允信。

14、清滿洲人姓,散處三韓、蓋州等地。又,清

劉姓名人:

劉邦,漢高祖,豐人。

郡望:

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邱、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

變化:一作鐂。

姓氏源流

一、(劉)liú

現行常見姓氏。民間素有“遍地劉”之說,分布極廣,幾隨處可見。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遼寧之沈陽,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云南之瀘水、隴川、河口等地均有。漢、京、黎、布依、仡佬、阿昌、怒、珞巴及柯爾克孜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均予收載。其源不一,鄭樵注其源有:

1、祁姓。帝堯陶唐氏之后。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地。裔孫劉氏,以能擾龍事夏后孔甲,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亦為杜伯。以成王滅唐而遷之於杜也。今永興長安縣南十里下杜城是也。至宣王,滅其國,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后歸晉,其處於秦者為劉氏,此祁姓之劉也,以國為氏。

2、“又,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因以為氏。杜預云:‘緱氏西北舊有劉亭。’按:緱氏,熙寧中省入河南偃師。此姬姓之劉也,以邑為氏。”《中國姓氏大全》稱:“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劉(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子孫以邑為姓。”與鄭樵所注不同,不知其所本,疑其有誤,錄以備考。

3、“又有東郡、河南、雕陰三族,俱出匈奴之族。漢高祖以宗女妻冒頓(音mòdú),匈奴族一個單于(音chányú,王的名字),其俗,貴者皆從母姓,因改為劉氏。”

4、又云:“漢賜項氏、婁氏并為劉氏。”此劉氏為婁(婁敬)、項(項伯纏)二姓所改,當視作二源。《續通志·氏族略》亦有所注。

5、明賜元人薩爾圖姓名曰劉允信。

6、“又,元劉國要,本女真人,姓烏庫哩氏,入中原改姓劉氏。”此乃由女真族姓氏所改。

7、“又,元呼圖克特穆爾好讀書,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字之曰‘漢卿’。父特默齊,姓赫呼氏;母姓劉氏,人稱為劉漢卿。”

8、“后漢(按:似指‘五代’時之‘漢’,史稱‘后漢’)高祖(即劉知遠)本沙陀人,冒姓劉氏。”則此劉氏出自沙陀人——西突厥之別部。

9、又,“北漢(五代‘十國’之一)劉承鈞,劉旻(按:由他建北漢)養子;繼思、繼元,為承鈞養子。紀思本姓薛;繼元本姓何,皆冒姓劉氏。”則此之劉氏,或為薛、何二姓所改。

10、又,“宋真宗立劉氏為皇后,以其無宗族,少依龔美家,改美姓劉,為后兄弟。”則此劉系龔姓所改。《清通志·氏族略》亦有所載:

11、或出自高麗族,清代高麗族之劉氏,“散處安法、博川郡等地方。”

12、或為滿族姓氏所改,滿族之留佳氏、伊喇氏、寧古塔氏等,或改為單姓劉。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漢代有劉邦,沛人,建立漢朝,為高祖;唐代有劉禹錫,詩人;后漢有劉知遠,北漢有劉旻,皆一代英豪;宋代有劉克莊;明代有劉伯溫;當代有劉伯承,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

二、(劉)

劉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5.4%,為中國人口最多第5大姓。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占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而南方地區相對要少,尤其浙江、上海一帶,劉姓僅占漢族人口1%強。

劉姓起源:

1、系自祁姓。帝堯陶唐氏之裔,受封于劉,其地在定州唐縣。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夏孔甲。在周為杜伯,宣王時國滅,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其孫士會適秦,后歸晉,其處秦者為劉氏。

2、系自姬姓。周成王封王季(文王之父)之子于劉邑(故城在今河南偃師西南),因以為氏。一說,周大夫食采于劉,以邑為氏,劉康公是也。

3、上古顓頊帝之裔陸終氏之后。漢高祖劉邦之劉氏乃其后也。今稱郡望為彭城之劉氏,均源自陸終氏。見唐劉知幾《劉氏家史》。

4、漢高祖賜項伯、婁敬等為劉氏。

5、東郡、河南、雕陰之劉氏均出匈奴。漢高祖以公主妻匈奴單于冒頓,其族貴者皆從母族為劉氏。

6、西域人有劉氏。

7、五代時后漢高祖劉知遠,本沙陀人,冒姓劉氏。

8、五代時北漢劉承鈞之養子劉繼思,本姓薛;劉繼元,本姓何。

9、宋真宗立劉氏為皇后,以其無宗族,少依襲美家,改美姓劉為后。

10、金時女真人烏古論氏(亦作烏庫哩)、移剌氏等后均改為劉氏。

11、西夏人姓。

12、北魏時改獨孤氏為劉氏。

13、明時賜元人薩爾圖姓劉名允信。

14、清滿洲人姓,散處三韓、蓋州等地。又,清

劉姓名人:

劉邦,漢高祖,豐人。

郡望:

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邱、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

變化:一作鐂。

堂號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7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后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江蘇徐州)。

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于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記高祖本紀》,大歷史學家裴骃《史記集解》謂劉氏世居于沛,移在豐。應邵曰:“沛,縣也。豐,其鄉也。” 歷史學家顏師古曰:“沛者,本秦 泗水郡之屬縣。豐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蘇銅山所屬。” 西漢初期改泗水郡為沛郡。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代頃王劉仲。

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后漢劉焉所開基。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后。

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藜照堂:是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劉姓宗族中,另一個用得最多的、最為著名的堂號;藜照堂的得名,來自劉向燃藜讀經的典故。藜照堂及與此相近的堂號,不只在劉向后裔彭城劉氏宗派中,在中國南北各地各宗派劉氏后裔中都被廣泛使用,該堂號已成為劉姓的標志之一。

中山堂:是劉姓中又一個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號。中山是劉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劉姓的發源地之一。中山劉氏在劉氏各宗派中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丁極為興旺,族裔眾多。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號為堂號。宋朝時期,福建建州、建陽劉氏一門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賜謚為“忠”,世人號稱“劉氏五忠”,堂號主要在福建劉氏及其分遷到各地的劉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墨莊堂:是一個典故堂號。主要在江西劉式后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遷他省的劉式后裔仍沿用這一堂號。

一、(劉)liú

現行常見姓氏。民間素有“遍地劉”之說,分布極廣,幾隨處可見。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遼寧之沈陽,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云南之瀘水、隴川、河口等地均有。漢、京、黎、布依、仡佬、阿昌、怒、珞巴及柯爾克孜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均予收載。其源不一,鄭樵注其源有:

1、祁姓。帝堯陶唐氏之后。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地。裔孫劉氏,以能擾龍事夏后孔甲,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亦為杜伯。以成王滅唐而遷之於杜也。今永興長安縣南十里下杜城是也。至宣王,滅其國,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后歸晉,其處於秦者為劉氏,此祁姓之劉也,以國為氏。

2、“又,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因以為氏。杜預云:‘緱氏西北舊有劉亭。’按:緱氏,熙寧中省入河南偃師。此姬姓之劉也,以邑為氏。”《中國姓氏大全》稱:“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劉(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子孫以邑為姓。”與鄭樵所注不同,不知其所本,疑其有誤,錄以備考。

3、“又有東郡、河南、雕陰三族,俱出匈奴之族。漢高祖以宗女妻冒頓(音mòdú),匈奴族一個單于(音chányú,王的名字),其俗,貴者皆從母姓,因改為劉氏。”

4、又云:“漢賜項氏、婁氏并為劉氏。”此劉氏為婁(婁敬)、項(項伯纏)二姓所改,當視作二源。《續通志·氏族略》亦有所注。

5、明賜元人薩爾圖姓名曰劉允信。

6、“又,元劉國要,本女真人,姓烏庫哩氏,入中原改姓劉氏。”此乃由女真族姓氏所改。

7、“又,元呼圖克特穆爾好讀書,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字之曰‘漢卿’。父特默齊,姓赫呼氏;母姓劉氏,人稱為劉漢卿。”

8、“后漢(按:似指‘五代’時之‘漢’,史稱‘后漢’)高祖(即劉知遠)本沙陀人,冒姓劉氏。”則此劉氏出自沙陀人——西突厥之別部。

9、又,“北漢(五代‘十國’之一)劉承鈞,劉旻(按:由他建北漢)養子;繼思、繼元,為承鈞養子。紀思本姓薛;繼元本姓何,皆冒姓劉氏。”則此之劉氏,或為薛、何二姓所改。

10、又,“宋真宗立劉氏為皇后,以其無宗族,少依龔美家,改美姓劉,為后兄弟。”則此劉系龔姓所改。《清通志·氏族略》亦有所載:

11、或出自高麗族,清代高麗族之劉氏,“散處安法、博川郡等地方。”

12、或為滿族姓氏所改,滿族之留佳氏、伊喇氏、寧古塔氏等,或改為單姓劉。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漢代有劉邦,沛人,建立漢朝,為高祖;唐代有劉禹錫,詩人;后漢有劉知遠,北漢有劉旻,皆一代英豪;宋代有劉克莊;明代有劉伯溫;當代有劉伯承,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

二、(劉)

劉姓分布: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5.4%,為中國人口最多第5大姓。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占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而南方地區相對要少,尤其浙江、上海一帶,劉姓僅占漢族人口1%強。

劉姓起源:

1、系自祁姓。帝堯陶唐氏之裔,受封于劉,其地在定州唐縣。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夏孔甲。在周為杜伯,宣王時國滅,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其孫士會適秦,后歸晉,其處秦者為劉氏。

2、系自姬姓。周成王封王季(文王之父)之子于劉邑(故城在今河南偃師西南),因以為氏。一說,周大夫食采于劉,以邑為氏,劉康公是也。

3、上古顓頊帝之裔陸終氏之后。漢高祖劉邦之劉氏乃其后也。今稱郡望為彭城之劉氏,均源自陸終氏。見唐劉知幾《劉氏家史》。

4、漢高祖賜項伯、婁敬等為劉氏。

5、東郡、河南、雕陰之劉氏均出匈奴。漢高祖以公主妻匈奴單于冒頓,其族貴者皆從母族為劉氏。

6、西域人有劉氏。

7、五代時后漢高祖劉知遠,本沙陀人,冒姓劉氏。

8、五代時北漢劉承鈞之養子劉繼思,本姓薛;劉繼元,本姓何。

9、宋真宗立劉氏為皇后,以其無宗族,少依襲美家,改美姓劉為后。

10、金時女真人烏古論氏(亦作烏庫哩)、移剌氏等后均改為劉氏。

11、西夏人姓。

12、北魏時改獨孤氏為劉氏。

13、明時賜元人薩爾圖姓劉名允信。

14、清滿洲人姓,散處三韓、蓋州等地。又,清

劉姓名人:

劉邦,漢高祖,豐人。

郡望:

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邱、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

變化:一作鐂。

[ 劉 ]的同部首字 - [ 文 ]

其他姓氏

欄目導航

熱門姓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 天天操伊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 精品视频国产 | 五月综合久久 | 成人国产网站 | 婷婷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999久久久久久久久6666 | 国产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 日本高清aⅴ毛片免费 | 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免费 | 久久精品国内 |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网站高清观看视频 | 亚洲午夜精品视频 | 欧美成年视频 | 亚洲综合大片69999 | 2019中文字幕视频 | 成人精品视频在线 | 91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吃奶 | 欧美美女爱爱视频 | 天堂av在线影院 | h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果冻传媒 | av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97伊人 | 午夜欧美a级理论片915影院 |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观看 | 久久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日日av夜夜 | 国产精品视频偷伦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欧美 | 免费国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午夜 | 天堂免费|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