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ě,jū ]
讀音:qiě,jū
拼音:qie,ju
簡繁:且
五筆:EGD
五行:暫無
部外:暫無
五筆:EGD
筆畫:5畫
吉兇:吉
倉頡:BM
結(jié)構(gòu):獨體
鄭碼:LC
四角:77102
區(qū)位:3950
統(tǒng)一碼:4E14
異體字:?,?,?,俎,駔
英漢互譯:moreover,also(post-subject),about to,will soon (pre-verb)
筆順:豎、橫折、橫、橫、橫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10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nèi)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中華姓氏源流通譜》之《黃芾四妃嫫母氏次子禺陽之系》記載: 黃帝二代禺陽之裔曰禺號者,生子三人,長曰禺京、次曰倕梁,季曰儋人。禺京居北海,禺號居南海,是為海司后有,禺強氏、強氏。倕梁生番禺,番禺主舟楫,生奚仲,奚仲生吉光,主車,封于薛,十二世仲虺,為湯左相,其裔祖己七世孫成,始遷於摯,有女歸周,是生文王,逮武王復封于薛,薛之為國,歷三代六十四世,而滅于楚后有,蘗氏、薛氏、且氏、祖氏、奚氏等。
且姓是罕見的姓,其姓氏源自于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且姓現(xiàn)在大致分布在四川大邑、江蘇南通、山西太原、臨汾等地。
一、且jū
罕見姓氏。《姓氏考略》收載并注其源:
1、“足于切。《姓苑》:‘高陽氏臣且鳩氏之后。’望出渭陽。”高陽氏,即古帝顓頊。
2、又注:“一云苴姓所改,音沮,俗讀‘七里切’誤。”然而,今確實有“且”之qiě姓,當予兼收。
二、且qiě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臨汾等地有分布。漢族、東鄉(xiāng)族有此姓。《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載,《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亦俱收載并注此音。《姓氏考略》注云:“足於切。《姓苑》:‘高陽氏臣且鳩氏之后。’望出渭陽。一云:苴姓所改,音‘沮’,俗讀七野切,誤。”一音jū。宋代有且謹修,德化知縣;明代有且簡,潞州判官。
三、且
且姓分布:青海積石山有此姓。
且姓起源:東鄉(xiāng)族姓。
四、且
且姓分布:臺灣臺北、四川武勝、大邑、瀘定、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且姓起源:
1、相傳高陽氏之臣且鳩氏之后,見《姓苑》。
2、系自任姓。夏時車正(車正為官名,車長)仲奚之后有且氏,見《路史》。
3、苴姓去草為且氏。
且姓名人:
且姚,春秋時衛(wèi)國人。且謹修,宋元祐年中知德化縣事。
郡望:渭陽。
且姓古代名人
且姚春秋,吳國大夫。
且運莎車國宰相。注:莎車國為西域都護府所轄諸國之一。
且洛生唐朝,唐高祖時期任渭州刺史。
且謹修德化知縣。
且簡觀城人,正德年間任潞州判官。
且洵侯大邑灌口場人,武舉。
且步云大邑王泗人,武舉。
且姓近代名人
且司典民國,大邑官渡河人。黃埔軍校畢業(yè),任陸軍少將。
一、且jū
罕見姓氏。《姓氏考略》收載并注其源:
1、“足于切。《姓苑》:‘高陽氏臣且鳩氏之后。’望出渭陽。”高陽氏,即古帝顓頊。
2、又注:“一云苴姓所改,音沮,俗讀‘七里切’誤。”然而,今確實有“且”之qiě姓,當予兼收。
二、且qiě
現(xiàn)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臨汾等地有分布。漢族、東鄉(xiāng)族有此姓。《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載,《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亦俱收載并注此音。《姓氏考略》注云:“足於切。《姓苑》:‘高陽氏臣且鳩氏之后。’望出渭陽。一云:苴姓所改,音‘沮’,俗讀七野切,誤。”一音jū。宋代有且謹修,德化知縣;明代有且簡,潞州判官。
三、且
且姓分布:青海積石山有此姓。
且姓起源:東鄉(xiāng)族姓。
四、且
且姓分布:臺灣臺北、四川武勝、大邑、瀘定、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且姓起源:
1、相傳高陽氏之臣且鳩氏之后,見《姓苑》。
2、系自任姓。夏時車正(車正為官名,車長)仲奚之后有且氏,見《路史》。
3、苴姓去草為且氏。
且姓名人:
且姚,春秋時衛(wèi)國人。且謹修,宋元祐年中知德化縣事。
郡望:渭陽。
[ 且 ]的同部首字 - [ 丨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