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í ]
讀音:jí
拼音:ji
簡繁:戢
五筆:KBNT
五行:木
部外:暫無
五筆:KBNT
筆畫:12畫
吉兇:暫無
倉頡:XRJI
結(jié)構(gòu):左右
鄭碼:JCHM
四角:63450
區(qū)位:7411
統(tǒng)一碼:6222
異體字:?,?,?
英漢互譯:to put away,to cease,store up
筆順:豎、橫折、橫、橫、豎、豎、橫、橫、提、斜鉤、撇、點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xué)。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65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457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nèi)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戢(Zhé 、Jí),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姓氏。明代有戢如止,嘉靖進(jìn)士。
傳說為舜裔姓氏,即舜帝支姓氏。另一說說戢姓西周文王第四子因長期居住兵器房附近,遂改戢姓。
今遼寧清原,山西太原、大同、陽泉、晉城,陜西韓城,湖北老河口、武昌、黃梅、房縣、新洲,湖南冷水江,江西九江湖口縣、重慶長壽、簡陽、資陽等地均有分布。
一、戢jí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陽泉、晉城,湖北之老河口、武昌,湖南之冷水江,四川之長壽等地均有分布。《續(xù)通志·氏族略》亦收載,歸“入聲”部。《姓氏考略》注云:“《國語》‘廬戢犁殺二子以復(fù)王。’韋昭(注):廬,楚邑;戢犁,廬大夫別犁,以戢為氏。此戢姓之始。蜀簡州多戢氏。”簡州,在今四川橫縣。明代有戢如止,嘉靖進(jìn)士。
二、戢
戢姓分布:四川鄰水、富順、湖北黃梅、安徽淮南、陜西城固、臺灣、遼寧遼中、江西湖口,山東等地均有此姓。
戢姓起源:廬,楚邑(故城在今湖北襄陽)。春秋時廬大夫戢黎(一作戢犁)之后。亦見《姓苑》。
戢姓名人:
戢如止,明嘉靖進(jìn)士。
郡望:東平。
一、戢jí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陽泉、晉城,湖北之老河口、武昌,湖南之冷水江,四川之長壽等地均有分布。《續(xù)通志·氏族略》亦收載,歸“入聲”部。《姓氏考略》注云:“《國語》‘廬戢犁殺二子以復(fù)王。’韋昭(注):廬,楚邑;戢犁,廬大夫別犁,以戢為氏。此戢姓之始。蜀簡州多戢氏。”簡州,在今四川橫縣。明代有戢如止,嘉靖進(jìn)士。
二、戢
戢姓分布:四川鄰水、富順、湖北黃梅、安徽淮南、陜西城固、臺灣、遼寧遼中、江西湖口,山東等地均有此姓。
戢姓起源:廬,楚邑(故城在今湖北襄陽)。春秋時廬大夫戢黎(一作戢犁)之后。亦見《姓苑》。
戢姓名人:
戢如止,明嘉靖進(jìn)士。
郡望:東平。
[ 戢 ]字的同音字 - [ ji ]
[ 戢 ]的同部首字 - [ 戈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