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ū ]
讀音:hū
拼音:hu
簡繁:呼
五筆:KTUH
五行:水
部外:暫無
五筆:KTUH
筆畫:8畫
吉兇:暫無
倉頡:RHFD
結構:左右
鄭碼:JMUA
四角:62049
區(qū)位:2684
統(tǒng)一碼:547C
異體字:唿,嘑,虖,謼,?,?,?,?,詨,?,?,?
英漢互譯:breathe sigh,exhale,call,shout
筆順:豎、橫折、橫、撇、點、撇、橫、豎鉤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 yán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53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470 |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呼延姓起源一
源于各民族變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在史籍《漢書》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在《史記·匈奴列傳》中這樣記載:“呼衍氏、蘭氏,其后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在史籍《漢書·匈奴傳》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在史籍《后漢書·南匈奴傳》中記載:“異姓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名族。”在史籍《晉書·北狄·匈奴傳》中則載“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蘭氏、喬氏。”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為姓,稱呼衍氏,為古代匈奴族四大姓呼延氏、卜氏、蘭氏、喬氏之一。曹魏末期至東晉時期,南匈奴貴族呼衍部落進入中原后,改“呼衍氏”為“呼延氏”、“須卜氏”為“卜氏”、“丘林氏”為“喬氏”,成為漢字復姓,至公元五世紀已經融入漢族,后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呼氏、延氏者,亦有傳說因避難改陳氏、許氏、劉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今山西省有一呼延山,在呂梁地區(qū)石樓縣西部,以有呼延贊之墓故名。呼延贊諸子耳后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并文其體“赤心殺賊”四字。今近處多有呼延氏復姓者,據傳皆其后裔。
呼延姓起源二
源于改姓,屬于帝王賜姓為氏。據史籍《漢書》的記載,呼延,又為鮮卑族姓氏之一,按唐朝時期大儒顏師古的注釋,即今天所稱的呼延氏。鮮卑族呼延氏,出自晉朝時期的鮮卑族人稽胡楚,因有功于社稷,被晉王朝庭賜姓為呼延氏,其后裔子孫因此隨之稱呼延氏,逐漸融入漢族,后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呼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在北魏正始中期,該支呼延氏族人呼延勤為定州刺史,駐守定陽鎮(zhèn)(今山西介休),被北魏朝廷賜姓為賀遂氏,因住南汾州仵城縣(今山西臨汾隰縣),音訛者又稱其為賀悅氏,這一分支呼延氏從此改稱賀遂氏、賀悅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賀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呼延姓起源三
出自賜姓。晉代鮮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賜姓呼延,后代因此隨之姓呼延。
呼延姓起源四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出自元、明時期的費雅喀奇勒爾人,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費雅喀奇勒爾人,就是漢朝時期匈奴民族的一個殘支,后分別融入蒙古族、赫哲族,當時人稱奇勒爾人,居住于費雅喀地區(qū)者(今黑龍江南岸下游一帶),被女真族人稱之為“費雅喀奇勒爾人”。
據傳,其原本是匈奴呼衍氏部落分布于東北地區(qū)的遺眾,按史籍《吉林通志》的記載,該支族人成員主要有赫哲族、滿族、蒙古族等,皆稱希努爾呼氏,滿語為Sinurhu Hala,主要群體世居蘇穆噶山(今俄羅斯境黑龍江下游),后有一支族人在清朝時期隨軍遷徙至陜西神木地區(qū),改漢姓為呼延氏、呼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呼延氏復姓或是典型的源出少數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七十位門閥,望族出安定郡、新蔡郡、太原府。呼延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姓氏考略》有關于“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的記載。《漢書》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呼衍,按唐顏師古注,即今天所稱的鮮卑姓呼延。由此可知,呼延氏原來是匈奴族人氏,在漢代初期到中國來的,至今也有2000年的歷史。至于誰是第一個改姓呼延氏的,無從考證清楚。頭一位揚名于歷史的呼延姓人士是南北朝時前趙的呼延謨。宋代有呼延贊。呼延復姓的人多在山西,其中有一支遷到陜西后就改姓呼了。呼延復姓望族居安定(漢武帝時置郡。相當于甘肅省平涼地區(qū)的一部分及寧夏西部。治所是高平,相當于現在寧夏省固原縣)、新蔡(晉惠帝時將汝陽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當于現在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地區(qū))。
今山西省的平遙市、屯留縣、雁北地區(qū)、石樓縣,湖南省,黑龍江省,陜西省的西安市長安區(qū)、延安市延長縣、榆林市、綏德市、寶雞市、三原市、清澗縣、周至縣、神木縣,江蘇省的徐州市邳州市、新沂市,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鹽池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浙江省的常山市、衢州市、蘭溪縣,四川省的成都市、西昌市、漢源縣、涼山州,廣東省的廣州市,山東省的蓬萊市,河南省的焦作市、周口市、林州市(林縣),甘肅省的慶陽市等地,均有呼延氏族人分布。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于今甘肅省平涼地區(qū)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zhèn)原及寧夏中寧、中衛(wèi)、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并屬于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并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后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陜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陜北紅軍和蘇區(qū)創(chuàng)建人、中國工農紅軍杰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置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石樓縣:石樓縣歷史悠久,境內曾多處發(fā)現古代遺存的白灰層、火種與陶器。經中科院山西考古隊發(fā)掘鑒定,確認系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境內最早的人類活動可追溯至新石器中晚期。殷商時期為沚國,春秋為屈地,夷吾封屈,即此。漢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封宣義為土軍侯,漢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封代共王子郢客為土軍侯,后置土軍縣,居西河郡。東漢時期廢黜。晉朝時期時夏主赫連勃勃置吐京護軍。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戊子,公元448年)置嶺西縣,為吐京郡治;北魏太和二十一年(丁丑,公元497年)改名吐京縣。齊、周因之。隋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名石樓縣,以縣東南有石樓山故名,屬龍泉郡。唐朝武德初為西德州治,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州廢,改屬東和州,唐貞觀二年屬隰州。五代、宋、金時期先后改名為西德、東和州,元朝時期復稱石樓縣。明朝萬歷四十年(壬子,公元1612年)改屬汾州府。清朝時期因之。民國時期屬冀寧道。抗日戰(zhàn)爭時期屬八路軍的晉綏邊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初屬汾陽專區(qū),后屬臨汾專區(qū),今歸呂梁行政公署。
安定堂:以望立堂,亦稱固原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稱下蔡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石樓堂:以望立堂。
一、呼延hū yán
現行較罕見之復姓。今山西之太原、臨汾、陽泉,甘肅之徽縣,河南之盧氏、溫縣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匈奴四族有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又有呼衍氏。見《匈奴傳》。”此出自匈奴,為呼衍氏所改。
2、《姓氏考略》注云:“鮮卑姓。晉稽胡楚賜姓呼延氏。”
二、呼延
呼延姓分布:陜西西安有此姓。
呼延姓起源:
1、匈奴呼衍氏,入中國后改為呼延氏。
2、鮮卑姓。晉時穆胡楚賜姓呼延氏。
呼延姓名人:
呼延翼,晉時大司空,封雁門郡公。
郡望:鹽官。
呼延姓古代名人
呼延攸晉十六國時期,漢國(后改國號趙,統(tǒng)稱前趙)人,官拜宗正,前趙廢帝劉和的母舅。劉淵重病垂危,于是召太宰劉歡樂及太傅劉洋等人禁中受遺詔輔政。劉淵死,皇子劉和即位。漢國衛(wèi)尉西昌王劉銳、宗正呼延攸由于未被選為托孤之臣而耿耿于懷,對劉和說:“先帝不惟輕重之計,而使三王總強兵于內,大司馬劉聰握十萬勁卒居于近郊,陛下今便為寄坐耳。此之禍難,未可測也,顧陛下早為之所。”劉和聽后感覺此話在理,于是召領軍劉盛及劉欽、馬景等告之。劉盛曰:“先帝還沒下葬,四王未有逆節(jié),今忽一旦自相魚肉,臣恐人不食陛下之余。四海尚未平定,大業(yè)方才開始,愿陛下以上成先帝鴻基為志,且塞耳勿聽此狂簡之言也。《詩》云:‘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陛下既不信諸弟,復誰可信哉!”劉銳、呼延攸怒曰:“今日之議,理無有二。”于是命左右刃之。馬景懼曰:“惟陛下詔,臣等以死奉之,蔑不濟矣。”乃相與盟于東堂,使劉銳、馬景攻大司馬、大單于劉聰;呼延攸率劉安國攻齊王劉裕;使侍中劉乘、武衛(wèi)劉欽攻魯王劉隆;尚書田密、武衛(wèi)劉璿攻北海王劉乂。田密、劉璿等使人斬關而奔于劉聰,聰命貫甲以待之。劉銳聽到劉聰已有所準備,馳還,與呼延攸、劉乘等會攻劉隆、劉裕。呼延攸、劉乘害怕劉安國、劉欽會有異心,斬殺二人。當天,斬齊王劉裕和魯王劉隆。劉聰進攻平陽的西明門,克之。劉銳等奔入南宮,前鋒隨之,斬劉和于光極西室。劉銳、呼延攸梟首通衢。
呼延謨晉十六國時期,前趙名臣。他大公無私,深受百姓頌揚。他在當太守時,曾親自為一名婦女平冤,影響很大,國人傳為佳話。
呼延贊宋朝,驍雄軍使。他渾身滿刺“赤心殺賊”四字,為國打仗,不計生死,敵皆畏之。淳化時官至康州團練使。有評書《黑虎傳》(也叫《呼家將》)寫呼延贊之子呼延丕顯遭龐文陷害,其后人呼延慶后來大鬧京城,報仇雪冤的故事。北宋將領。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出生于將門之家。初為驍騎卒,因作戰(zhàn)勇敢提拔為驍雄軍使。乾德二年(964)隨王全斌討伐后蜀,班師后因軍功提升副指揮使,太平興國初年拔為鐵騎軍指揮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協助崔翰戍守定州,升馬步軍副都軍頭。端拱二年(989),提拔為馬軍都軍頭,淳化三年(992)升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改遼州刺史。后官扶州刺史,加康州團練使。
呼延實金國,將領。趙城(今山西洪洞北)人。本楊沃衍部曲,以戰(zhàn)功遷寶昌軍節(jié)度使。天興元年(1232),守青陽砦,為陽總帥,翌年,移守峴山。
呼延通南宋,韓世忠部下猛將,據稱是開國元勛呼延贊之后。紹興四年大儀鎮(zhèn)之戰(zhàn),韓世忠親出戰(zhàn)誘敵,遇險,多虧呼延通援救,此役宋軍獲勝,呼延通也得到了“落階官”獎賞,成為正任刺史。一年后,偽齊南侵,被呼延通率軍擊敗,升團練使。之后的淮陽之役,又奮戰(zhàn)立功,生擒金將葉赫貝勒,再升防御使。按照這個趨勢,如果呼延通能熬到紹興十二年后,估計也能弄個大軍區(qū)司令干干。但是他實乃一介勇夫,脾氣暴躁,隨韓世忠入朝時就曾口出不遜,弄得大臣要殺他以肅軍列。后來又把上司韓世忠得罪了。韓世忠也是老粗,做事大大咧咧,去部將家宴會,常要部將的妻女出來陪酒,呼延通因此大怒,欲殺韓世忠。韓世忠知道以后,借故把他貶為小兵,發(fā)配到仇人崔德明手下效命。后來韓世忠過生日,呼延通覺得這是一個和解的機會,于是千里來賀,不料韓世忠見了他就回到帳中,任呼延通在外面大哭也不見。呼延通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去,又被崔德明以擅離軍隊的罪名毒打一頓。到了這個地步,呼延通再也忍受不了,于是投運河自殺,最可惜的是,此時是紹興十年金人破盟之際,本來是呼延通大顯身手的時刻,沒料到卻如此悲劇收場。據說韓世忠后來也后悔了,但人都死了,再后悔也來不及了。南渡諸將中假公濟私泄私憤的例子不少,張俊、王淵之流的就不說了,此外吳玠殺曲端,韓世忠逼死呼延通,都是他們人生中的污點,這方面岳飛就好的多,很少因私廢公。
呼延灼南宋,排,名:坐第8把交椅。籍,貫: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綽,號:雙鞭。星,號:天威星。上山前身份及職業(yè):汝寧郡都統(tǒng)制。上山原因:原為朝廷命官,圍剿梁山,兵敗被俘后,被宋江招降。梁山職務:馬軍五虎將。武,器:雌雄虎眼鞭(雌鞭12斤,雄鞭13斤),烏油七星鏈,踢雪烏騅馬。必殺技:呼延家傳三十六路猛虎鞭法,連環(huán)甲馬陣.主要事跡:宋朝開國功臣呼延贊嫡派子孫,忠于宋王朝,上梁山后支持宋江“招安”。宋江兵馬殺了高俅的弟弟高廉后,高俅推舉呼延灼作兵馬指揮使攻打梁山泊。呼延灼用連環(huán)馬連敗宋江兵馬。金錢豹子湯隆獻計徐寧用鉤鐮槍可以破連環(huán)馬。吳用設計派時遷去東京偷了徐寧的雁翎鎖子甲,騙徐寧到了梁山。徐寧的鉤鐮槍果然破了呼延灼的連環(huán)馬。呼延灼單槍匹馬逃到青州,青州知府讓他帶人攻打桃花山、二龍山。梁山泊人馬趕到桃花山、二龍山救援,用計把呼延灼騙到陷坑,里活捉。呼延灼投降梁山。結,局:平方臘后,朝廷封其為御營兵馬指揮使,破金時戰(zhàn)死。
呼延毒秦朝,關中匈奴人。前秦時起兵反秦,屯于霸城,有眾萬余人,請兵于東晉。后桓溫北伐,與其聯絡。溫退,從溫歸晉。
呼延真東(生卒年待考),陜西延安延長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曾是林彪元帥的屬下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曾出任西安市市長。文化大革命時期因“九一三事件”以及“四人幫”牽累,致受瓜葛,所下無子女。
呼延翼劉淵時任御史大夫,后為大司空,封鴈門郡公。
呼延朗劉淵時任冠軍將軍。
呼延晏十六國,前趙時衛(wèi)尉,領軍十二度擊敗晉軍,攻陷洛陽擄晉愍帝,進奏尊劉曜僭稱帝位,后遷右僕射、太保、太傅、大司空。
呼延寔十六國,前趙將領,秦州刺史陳安謀叛劉曜,呼延寔殿后被擒,罵敵而死。
呼延瑜十六國,前趙時劉曜護軍,曾擊殺叛將陳集、張明。
呼延青人十六國,前趙輔威將軍,為劉曜斬殺叛將陳安,部分史書載其為「呼延清」。
呼延那雞十六國,前趙冠軍將軍,曾領兵擊敗張駿部將韓璞。
呼延盛十六國,前趙時石鑒部下侍中。
呼延平十六國,五胡十六國時前秦獄卒,曾助南燕慕容超之祖母及生母脫困。
呼延鐵南北朝,北魏時離石胡帥。
呼延雄南北朝,北魏肅宗時涼州幢帥。
呼延籠達南北朝,北魏時徐州都將,因畏罪作亂而被尉元所殺。
呼延族南北朝,北齊時高昂部曲大將。
呼延必顯呼延贊之子。
呼延綽《大宋宣和遺事》所載山東大寇宋江三十六人眾之一。
呼延德南宋,京湖策應司參謀,曾隨呂文煥於福山作戰(zhàn)。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于今甘肅省平涼地區(qū)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zhèn)原及寧夏中寧、中衛(wèi)、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并屬于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并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后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陜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陜北紅軍和蘇區(qū)創(chuàng)建人、中國工農紅軍杰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置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石樓縣:石樓縣歷史悠久,境內曾多處發(fā)現古代遺存的白灰層、火種與陶器。經中科院山西考古隊發(fā)掘鑒定,確認系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境內最早的人類活動可追溯至新石器中晚期。殷商時期為沚國,春秋為屈地,夷吾封屈,即此。漢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封宣義為土軍侯,漢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封代共王子郢客為土軍侯,后置土軍縣,居西河郡。東漢時期廢黜。晉朝時期時夏主赫連勃勃置吐京護軍。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戊子,公元448年)置嶺西縣,為吐京郡治;北魏太和二十一年(丁丑,公元497年)改名吐京縣。齊、周因之。隋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名石樓縣,以縣東南有石樓山故名,屬龍泉郡。唐朝武德初為西德州治,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州廢,改屬東和州,唐貞觀二年屬隰州。五代、宋、金時期先后改名為西德、東和州,元朝時期復稱石樓縣。明朝萬歷四十年(壬子,公元1612年)改屬汾州府。清朝時期因之。民國時期屬冀寧道。抗日戰(zhàn)爭時期屬八路軍的晉綏邊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初屬汾陽專區(qū),后屬臨汾專區(qū),今歸呂梁行政公署。
安定堂:以望立堂,亦稱固原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稱下蔡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石樓堂:以望立堂。
一、呼延hū yán
現行較罕見之復姓。今山西之太原、臨汾、陽泉,甘肅之徽縣,河南之盧氏、溫縣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匈奴四族有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又有呼衍氏。見《匈奴傳》。”此出自匈奴,為呼衍氏所改。
2、《姓氏考略》注云:“鮮卑姓。晉稽胡楚賜姓呼延氏。”
二、呼延
呼延姓分布:陜西西安有此姓。
呼延姓起源:
1、匈奴呼衍氏,入中國后改為呼延氏。
2、鮮卑姓。晉時穆胡楚賜姓呼延氏。
呼延姓名人:
呼延翼,晉時大司空,封雁門郡公。
郡望:鹽官。
一、呼延hū yán
現行較罕見之復姓。今山西之太原、臨汾、陽泉,甘肅之徽縣,河南之盧氏、溫縣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匈奴四族有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又有呼衍氏。見《匈奴傳》。”此出自匈奴,為呼衍氏所改。
2、《姓氏考略》注云:“鮮卑姓。晉稽胡楚賜姓呼延氏。”
二、呼延
呼延姓分布:陜西西安有此姓。
呼延姓起源:
1、匈奴呼衍氏,入中國后改為呼延氏。
2、鮮卑姓。晉時穆胡楚賜姓呼延氏。
呼延姓名人:
呼延翼,晉時大司空,封雁門郡公。
郡望:鹽官。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于今甘肅省平涼地區(qū)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zhèn)原及寧夏中寧、中衛(wèi)、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并屬于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并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后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陜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陜北紅軍和蘇區(qū)創(chuàng)建人、中國工農紅軍杰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置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石樓縣:石樓縣歷史悠久,境內曾多處發(fā)現古代遺存的白灰層、火種與陶器。經中科院山西考古隊發(fā)掘鑒定,確認系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境內最早的人類活動可追溯至新石器中晚期。殷商時期為沚國,春秋為屈地,夷吾封屈,即此。漢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封宣義為土軍侯,漢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封代共王子郢客為土軍侯,后置土軍縣,居西河郡。東漢時期廢黜。晉朝時期時夏主赫連勃勃置吐京護軍。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戊子,公元448年)置嶺西縣,為吐京郡治;北魏太和二十一年(丁丑,公元497年)改名吐京縣。齊、周因之。隋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名石樓縣,以縣東南有石樓山故名,屬龍泉郡。唐朝武德初為西德州治,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州廢,改屬東和州,唐貞觀二年屬隰州。五代、宋、金時期先后改名為西德、東和州,元朝時期復稱石樓縣。明朝萬歷四十年(壬子,公元1612年)改屬汾州府。清朝時期因之。民國時期屬冀寧道。抗日戰(zhàn)爭時期屬八路軍的晉綏邊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初屬汾陽專區(qū),后屬臨汾專區(qū),今歸呂梁行政公署。
安定堂:以望立堂,亦稱固原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稱下蔡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石樓堂:以望立堂。
一、呼延hū yán
現行較罕見之復姓。今山西之太原、臨汾、陽泉,甘肅之徽縣,河南之盧氏、溫縣等地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匈奴四族有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又有呼衍氏。見《匈奴傳》。”此出自匈奴,為呼衍氏所改。
2、《姓氏考略》注云:“鮮卑姓。晉稽胡楚賜姓呼延氏。”
二、呼延
呼延姓分布:陜西西安有此姓。
呼延姓起源:
1、匈奴呼衍氏,入中國后改為呼延氏。
2、鮮卑姓。晉時穆胡楚賜姓呼延氏。
呼延姓名人:
呼延翼,晉時大司空,封雁門郡公。
郡望:鹽官。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