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ái ]
讀音:huái
拼音:huai
簡繁:懷
五筆:NGIY
五行:水
部外:暫無
五筆:NGIY
筆畫:7畫
吉兇:吉
倉頡:PMF
結(jié)構(gòu):左右
鄭碼:UGI
四角:91090
區(qū)位:2719
統(tǒng)一碼:6000
異體字:懷,懐,褱,?
英漢互譯:bosom,breast,carry in bosom
筆順:點(diǎn)、點(diǎn)、豎、橫、撇、豎、點(diǎn)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dú)w“王”管的不二哲學(xué)。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巴酢弊鳛樾帐霞磥碓从凇巴酢边@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33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90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268 |
內(nèi)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懷姓主要源自:子姓、隗姓、羋姓。
懷氏也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姓氏。相傳上古時期的中原地區(qū)有個部落叫無懷氏,那里民風(fēng)淳樸,人民安居樂業(yè),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中國古代人理想中的社會。懷姓就是無懷氏部落的后人。又,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國時,曾把“懷姓九宗”賞給他做臣民,懷姓九宗的子孫也是懷氏。
懷(Huái 懷)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以邑名為氏。據(jù)《中國姓氏大全》和《路史》載,春秋時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后人以懷為氏。
2、出自隗姓,是出自中原北部少數(shù)民族赤狄人,以邑名為氏。西周初,周武王封文王子叔虞于懷邑(今河南省武陟縣),后又把居住在晉國的“懷姓九宗”封賞給叔虞。這些臣民的后代就以懷為姓,稱懷氏。
3、出自羋姓,戰(zhàn)國時楚懷王的后人有懷氏。據(jù)《漢書·高帝紀(jì)》載,懷姓為楚國大族之一。劉邦建立漢朝后,曾下令把楚國昭、屈、景、懷、田五姓公族遷于關(guān)中。
4、出自無懷氏的后代。據(jù)《姓氏考略》載,上古中原地區(qū)有個部落叫無懷氏。那里民風(fēng)淳樸,人民安居樂業(yè),“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古代理想中的社會。據(jù)說,懷姓就是無懷氏的后人。
懷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懷姓起源于上古周朝。周朝初年,周武王將一位叫叔虞的王族分封于唐國,把商族遺民“懷姓九宗”也賞賜給他做臣民,懷姓九宗的后代就是懷氏。一說后來叔虞被改封為晉邑的首領(lǐng)以后,叔虞的族人中,有些人就取原封地的懷字作為姓才形成了懷姓。還有一支懷姓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鄭國。鄭國的封邑有懷邑(今河南省武陟縣一帶),鄭國有一大夫被封到那里,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作為姓氏,成為另一支懷姓。到了春秋時候,宋國公族中,還有以祖上名字為姓而形成的懷姓,是懷姓的又一支起源。
今江蘇連云港灌南新安鎮(zhèn),現(xiàn)居住約千人村落。在今山東濱州流坡塢鎮(zhèn)懷家村,河北也散居一些懷姓。安徽省阜陽市蘇屯鄉(xiāng)懷樓、懷周莊等大都姓懷。湖北浠水縣茅江鄉(xiāng)張家灣,懷家上灣。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zhèn)懷溜村和懷樓也分布有千人村落。
河南郡:秦朝時名三川郡,漢高帝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轄二十二縣。轄境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
“湖南堂”等。
一、懷(懷)huái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黑龍江之嫩江縣,山東之龍口、東平、魚臺、平度、平邑,河北之圍場,山西之長治、晉城,甘肅之酒泉,湖北之武昌,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贰ⅰ独m(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無懷氏之后?!睙o懷氏,傳說中的遠(yuǎn)古帝王名,此當(dāng)以名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微子后有懷氏?!眲t此當(dāng)系出子姓。
3、其據(jù)《漢書·高帝紀(jì)》注云:“楚國姓,漢高帝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guān)中?!币纱酥畱咽?,楚懷王之后,以謚為氏,系出羋姓。望出河內(nèi)。
二、懷(懷)
懷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懷姓起源:
1、古帝無懷氏之后。
2、周成王以商民大姓封諸侯,以懷姓九宗賜唐叔。一說,宋微子之后。又,宋大夫皇懷之后,見《姓苑》。
3、系自羋姓。楚懷王之后,以謚為氏。又,漢高帝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于關(guān)中。
懷姓名人:
懷敘,三國時吳國尚書郎。
郡望:河內(nèi)。
懷姓古代名人
懷能漢朝,漢朝人。
懷敘三國,三國東吳官員,曾任孫吳國的尚書郎。
懷恩明朝,原姓戴氏;高密人。明朝宦官,曾任司禮監(jiān)。
懷應(yīng)聘清朝,清朝文士,好文學(xué),秀水人。
懷讓唐朝(公元677~744年),安康人。著名唐朝高僧。
懷都元代,鎮(zhèn)國上將軍
河南郡:秦朝時名三川郡,漢高帝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轄二十二縣。轄境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
“湖南堂”等。
一、懷(懷)huái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黑龍江之嫩江縣,山東之龍口、東平、魚臺、平度、平邑,河北之圍場,山西之長治、晉城,甘肅之酒泉,湖北之武昌,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贰ⅰ独m(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無懷氏之后?!睙o懷氏,傳說中的遠(yuǎn)古帝王名,此當(dāng)以名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微子后有懷氏?!眲t此當(dāng)系出子姓。
3、其據(jù)《漢書·高帝紀(jì)》注云:“楚國姓,漢高帝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guān)中?!币纱酥畱咽?,楚懷王之后,以謚為氏,系出羋姓。望出河內(nèi)。
二、懷(懷)
懷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懷姓起源:
1、古帝無懷氏之后。
2、周成王以商民大姓封諸侯,以懷姓九宗賜唐叔。一說,宋微子之后。又,宋大夫皇懷之后,見《姓苑》。
3、系自羋姓。楚懷王之后,以謚為氏。又,漢高帝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于關(guān)中。
懷姓名人:
懷敘,三國時吳國尚書郎。
郡望:河內(nèi)。
一、懷(懷)huái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黑龍江之嫩江縣,山東之龍口、東平、魚臺、平度、平邑,河北之圍場,山西之長治、晉城,甘肅之酒泉,湖北之武昌,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多嵧ㄖ尽?、《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無懷氏之后?!睙o懷氏,傳說中的遠(yuǎn)古帝王名,此當(dāng)以名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微子后有懷氏。”則此當(dāng)系出子姓。
3、其據(jù)《漢書·高帝紀(jì)》注云:“楚國姓,漢高帝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guān)中?!币纱酥畱咽希淹踔螅灾u為氏,系出羋姓。望出河內(nèi)。
二、懷(懷)
懷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懷姓起源:
1、古帝無懷氏之后。
2、周成王以商民大姓封諸侯,以懷姓九宗賜唐叔。一說,宋微子之后。又,宋大夫皇懷之后,見《姓苑》。
3、系自羋姓。楚懷王之后,以謚為氏。又,漢高帝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于關(guān)中。
懷姓名人:
懷敘,三國時吳國尚書郎。
郡望:河內(nèi)。
河南郡:秦朝時名三川郡,漢高帝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轄二十二縣。轄境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
“湖南堂”等。
一、懷(懷)huái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黑龍江之嫩江縣,山東之龍口、東平、魚臺、平度、平邑,河北之圍場,山西之長治、晉城,甘肅之酒泉,湖北之武昌,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無懷氏之后?!睙o懷氏,傳說中的遠(yuǎn)古帝王名,此當(dāng)以名為氏。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微子后有懷氏。”則此當(dāng)系出子姓。
3、其據(jù)《漢書·高帝紀(jì)》注云:“楚國姓,漢高帝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guān)中。”疑此之懷氏,楚懷王之后,以謚為氏,系出羋姓。望出河內(nèi)。
二、懷(懷)
懷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懷姓起源:
1、古帝無懷氏之后。
2、周成王以商民大姓封諸侯,以懷姓九宗賜唐叔。一說,宋微子之后。又,宋大夫皇懷之后,見《姓苑》。
3、系自羋姓。楚懷王之后,以謚為氏。又,漢高帝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于關(guān)中。
懷姓名人:
懷敘,三國時吳國尚書郎。
郡望:河內(nèi)。
[ 懷 ]字的同音字 - [ huai ]
[ 懷 ]的同部首字 - [ 忄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