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ān,guàn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25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容來源于:www.tangqie.com
觀姓主要源自:姒姓。
觀姓出自姒姓,即《國語》中的五觀,為夏朝同姓諸侯國。夏有觀扈,國滅后以國為氏。
今山東聊城莘縣的地域上,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古老的國家,名觀國。夏商周三代之前,天下分為九州,觀國一帶屬兗州的疆域。幾千年前,那片土地上發生了一件刀光劍影的故事。
夏代時,古觀國又稱觀扈。夏代第一個世襲帝王名啟,啟的弟弟觀(也有說是兒子)被封于觀地,因排行第五,被稱為“五觀”,又作“武觀”。這個武觀是個頗有野心且不安現狀的人,他看見自己的兄長繼承帝位受到萬人景仰,心生妒忌,遂開始耍起大牌,不拘泥于君臣之禮。
啟看出小弟的心思,屢次規勸無果,更引起武觀的出言不遜,只好給予懲戒。啟把武觀流放到“西河”,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一帶,因為那里在黃河的西岸,故有此地名。武觀流放西河后,被革除了諸侯官位,淪為平民。
武觀咽不下這口氣,便暗中招兵買馬,制造兵器,準備武裝反抗啟對他的不公平待遇。經過幾年準備,集結了足夠的力量,他就公開舉起叛亂的旗幟,與中央朝廷相對抗。
啟得知小弟公然謀反,甚是憤怒,派兵前往討平叛亂。武觀所糾集的軍隊是一批烏合之眾,沒有經過實戰訓練。雙方甫一交戰,武觀的眾士兵就四散奔逃。武觀很快成了俘虜。
此時的武觀又悔又怕,他在兄長面前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但是啟怕他惡習難改,且要樹立君威鞏固統治,最后無奈殺了武觀。
觀死后,他的子孫便以國為氏,稱為觀氏。這就是觀氏的由來。
山東濟南歷城區董家鎮謝家屯村有觀氏,廣東省也有分布。其他地區不詳。
廣東省觀氏所在地:廣東省茂名市茂港區小良鎮、七逕鎮,鰲頭鎮,廣東惠州市惠東也有姓觀的。
一、觀(觀)guā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辛集,江西之余干,廣東之新會、高要、吳川,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按:疑乃“觀”之guàn姓分族。參見guàn條。)
二、觀(觀)guà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長治及呂梁地區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去聲;又平聲。姒姓,侯爵。《左傳》云:夏有觀、扈,皆同姓之國。至商失國,子孫以國為氏。今澶州有觀城,是其地也。”其地在今山東觀城西。望出魏郡。《姓氏考略》亦注云:“觀為夏同姓之諸侯國,即《國語》之‘五觀’。國滅后氏焉。”則此當系出姒姓。
三、觀(觀)
觀姓分布:浙江蕭山、江蘇武進、臺灣基隆、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觀姓起源:系自姒姓。夏王啟之庶子五人,食邑于觀(故城在今山東曹縣西),五觀之后為諸侯,有罪,夏王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觀姓名人:
觀丁父,春秋時鄀人,后為楚軍師。觀恂,漢時揚州太守。
郡望:魏郡。
觀姓古代名人
觀射父春秋時,楚國大夫觀射父。《漢書·地理志》說:“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在那個崇尚鬼巫的年代,觀射父就成了當時著名的宗教思想理論家。他既參與國事,又通曉宗教禮儀,楚昭王有不明了的天地之事,都要向觀射父請教。他的宗教思想理論,集中地保存在《國語·楚語下》所記觀射父答楚昭王問話中。,觀射父的宗教思想非常豐富,是楚國思想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思想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一、觀(觀)guā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辛集,江西之余干,廣東之新會、高要、吳川,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按:疑乃“觀”之guàn姓分族。參見guàn條。)
二、觀(觀)guà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長治及呂梁地區有分布。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去聲;又平聲。姒姓,侯爵。《左傳》云:夏有觀、扈,皆同姓之國。至商失國,子孫以國為氏。今澶州有觀城,是其地也。”其地在今山東觀城西。望出魏郡。《姓氏考略》亦注云:“觀為夏同姓之諸侯國,即《國語》之‘五觀’。國滅后氏焉。”則此當系出姒姓。
三、觀(觀)
觀姓分布:浙江蕭山、江蘇武進、臺灣基隆、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觀姓起源:系自姒姓。夏王啟之庶子五人,食邑于觀(故城在今山東曹縣西),五觀之后為諸侯,有罪,夏王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觀姓名人:
觀丁父,春秋時鄀人,后為楚軍師。觀恂,漢時揚州太守。
郡望:魏郡。
其他姓氏
[ 觀 ]的同部首字 - [ 又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