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àn ]
讀音:dàn
拼音:dan
簡繁:但
五筆:WJGG
五行:火
部外:暫無
五筆:WJGG
筆畫:7畫
吉兇:暫無
倉頡:OAM
結(jié)構(gòu):左右
鄭碼:NKA
四角:26210
區(qū)位:2111
統(tǒng)一碼:4F46
異體字:儃,袒
英漢互譯:only,but,however,yet,still
筆順:撇、豎、豎、橫折、橫、橫、橫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50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80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86 |
1995年 | 480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305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nèi)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但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但姓起源一
源于公孫氏,出自軒轅黃帝之二子含宏,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但氏在中國是十分古早的姓氏之一。原始漢語部族在連續(xù)不斷的東遷過程中,逐漸散布整于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在那片土地上,他們創(chuàng)造了發(fā)達的前仰韶文化。原始漢人與原始東夷經(jīng)過多年的征戰(zhàn)和文化交融,形成了太昊(伏羲氏)文化。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與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為黃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認同的人文始祖。公元前三十世紀,原始漢人進入了以農(nóng)業(yè)種植為主要經(jīng)濟生產(chǎn)的階段,首領(lǐng)稱神農(nóng)氏。神農(nóng)氏文化也是原始漢人與東夷文化的融合。
神農(nóng)氏末期,原始漢人中出現(xiàn)一個強大漢語部族少典氏(有熊氏),有熊氏和原始漢語部落的有牛氏分別通過婚姻與另一個原始漢部族的有嬌氏繁衍成黃帝和炎帝部落。
黃帝與炎帝這兩個親緣部落后來為了爭奪地域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區(qū)發(fā)生;了激戰(zhàn)。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以兩個部落為基礎(chǔ),華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東部的諸多遠古漢語部落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后來,原居山東的東夷族首領(lǐng)蚩尤率部眾西進,原居淮南的三苗族(苗、瑤先祖)首領(lǐng)夸父也率部眾北進中原。東夷族與三苗族結(jié)成聯(lián)盟,由炎帝一族的原屬臣蚩尤任盟主,共同對付華夏族。傳說,在公元前2700年,華夏族領(lǐng)袖黃帝在今河北省的涿鹿平原指揮部族軍隊大敗蚩尤與夸父的聯(lián)軍,當場將夸父殺之。聯(lián)軍殘眾向冀州撤退,黃帝窮追不舍,在“涿州之野”捕獲并斬殺了蚩尤。隨后,東夷族、三苗族(九黎氏)余眾渡黃河南遷,三苗族一直南退至長江中游,東夷族則東退至膠東的臨海山區(qū)(今山東泰山),黃帝領(lǐng)導的華夏族由此占領(lǐng)了河南大部,定都有熊(今河南新鄭)。后來經(jīng)過與東夷族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適合漢語特點的文字即漢字正式開始出現(xiàn)。
據(jù)傳,軒轅氏黃帝本姓公孫氏,有二十五個兒子,得其賜姓者有十四人。黃帝的次子名叫含宏,生來就十分奇異,他的雙手掌紋似字,左手掌紋似“人”字,右手掌紋似“旦”字。含宏成年后,身長九尺,虎背熊腰,威武驍勇,但十分仁義守信,很得黃帝的喜愛和信賴。后來,在黃帝氏族與蚩尤氏族間爆發(fā)的爭戰(zhàn)中,含宏率主力軍與蚩尤氏大戰(zhàn)于逐鹿平原,殺得天昏地暗,終得全勝。由于含宏在逐鹿之野決戰(zhàn)中大有功勛,群臣欽佩,紛紛奏請黃帝給含宏賜姓封功。黃帝擺擺手說道:“我早就已經(jīng)賜姓給他了!”群臣不解,問道:“帝給四母二十五子中的十四子十二姓氏,已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不過,這十二個賜姓里沒有給二王子的賜姓呀!”黃帝笑笑說:“吾子左手生人字,右手生旦字,兩手合來就是一‘但’字。這不就是早就賜給他的姓嗎!”‘但’字,就是人之初始,預示含宏將來是他自己那一族人的始祖。群臣皆恍然。
據(jù)《但氏宗譜》記載:“但氏一姓乃上古姓,軒轅黃帝公孫氏之裔也。黃帝二十五子,得賜姓者十四人。惟次子名含宏者,生而奇異,左手掌有人字,右手掌有旦字,及壯,身長九尺,仁而威惠而信,奉命與當時諸侯名蚩尤氏者戰(zhàn)于逐鹿之野,大有功勛,群臣奏請賜姓封功,黃帝曰:‘吾子左手生人字,右手生旦字,兩手合來成一但字’。以但姓之本,非同于百家姓之編也,惟司馬《資治通鑒》及《五代之志》紀載之甚詳。迨至前漢文帝朝,有諱忠者贈十萬祿,封河間候,即今郡望稱為河內(nèi)者是也。家居洛陽之浦,其后子孫散而之四方者,多有諱欽者。漢授西域都尉候有諱巴者,漢明帝時奉臨朝議大夫、濟陰太守有諱興者,居漢陽是東晉惠帝時,人授金吾上將軍之職,在西土交州提調(diào)六州都護府,與土番兵接界。北齊昭帝時有諱寶者,授晉陽州太守,有諱旺者授黃州路太守,有諱隆者任九江府太守,固居羅漢壇之地,即今稱為蓮花洞者是焉。后徙居麻城縣,有諱珍者任李唐黃州麻城縣令,有諱威者唐末授金紫光祿大夫,領(lǐng)江南道副史,生子廣,世居中州洛陽之浦邑,授德化縣令,生子三:曰操、捷、拘,為南康都昌縣令,因從而家焉,操為永興縣令,遷居武昌崇陽黃州之地捷,僖宗時拜嘉議大夫,官刺史,因黃巢兵變,遷瑞邑五仙鄉(xiāng)莊舍,即今稱為大湖莊但家橋者是焉。后復取顏陽山水之秀而卜宅焉,生子四曰:耕、薈、蕃、訥。人杰地靈而家道昌熾,瓜瓞綿綿,面蔓延南北,可勝言哉。立四書堂,兩客館東西二層樓,南北二蠶室,立社于東南,建先祠于水口,規(guī)模宏遠,迄今基址尤。存后嗣有能興之者,殆未可量也。越三代后有諱卿者,在后唐李莊宗時為殿前直御史,贈新邱公,傳至十八世孫諱全者,娶蒲塘馬氏,生元伯,伯娶武寧雙溪熊氏,生子四:宗裕、成功、盛茂、明。自后族大繁衍,難以盡述。宋末年間,呂氏文德以襄陽城池歸伯顏,丞相領(lǐng)兵下江南,逃移遷徙居外郡者多究而言之,遠則郎河黃州、鄖、安陸、京山等縣,四川則青草、重慶,湖廣則興國、通山等縣。近則建昌、德安、武寧、星子等處。皆系族焉。后世有能從面推考者。則祖宗之脈、尊卑之分,可得而明矣。”
但氏一族得姓至今,已經(jīng)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雖然人口稀少,卻是非常古早、神圣的姓氏之一。該支但氏正確姓氏讀音作dàn(ㄉㄢˋ)。
但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孫,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姬旦,在周成王姬誦即位后出任周公,與另一弟弟姬?#93;(召公)共同輔佐周成王。周公旦有個孫子名叫姬但,接繼周公旦為周公,其后裔子孫世為周王室大夫,與召公?#93;的后裔子孫輪流為周公、召公之職。在姬但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但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但氏正宗。
但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但為得姓始祖,該支但氏正確姓氏讀音作dàn(ㄉㄢˋ)。
但姓起源三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之后裔,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桓公姜小白為首任春秋霸主,九合中原諸夏,討伐戎、狄、徐、楚諸方,安定周室,一時勢力遮天。周惠王姬閬十四年(燕莊公二十八元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民族擊敗燕國,都城亦被攻破,燕莊公失國逃亡,向齊桓公求救。至周惠王十五年(公元前664年),齊桓公出兵北伐山戎,將山戎擊潰并驅(qū)趕向西遠遁,遂救了燕國。在此期間,齊桓公乘火打截,借機占據(jù)了燕國的大片領(lǐng)土不歸,燕莊公惱在心里卻也莫可奈何。之后,兩國君主在燕國都城相互致謝后,燕莊公就親送齊桓公回國,并假裝不知不覺,熱情十分地一直送齊桓公入齊國之境。按周王朝典制,諸侯國君不得隨意進入他國之境,待齊桓公醒悟時,燕莊公已經(jīng)入齊國之境五十里了。齊桓公已經(jīng)占據(jù)了燕國大片領(lǐng)土,因此很有些不好意思,干脆就將齊國這邊境五十里之地贈送給了燕莊公。燕莊公好歹也撈回了一點損失。雷旦(今河北沙河),原是燕國之地,在漯水與灅水之間,這次就被齊國借擊戎救燕之際所霸占了。齊桓公回國后,就將自己的一個兒子封在雷旦。
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雷氏、旦氏,到了春秋中期以后,旦氏族人中有將姓氏加“亻”偏旁,遂稱但氏,世代相傳至今,與姜姓雷氏、旦氏同宗同源,史稱燕山但氏。該支但氏正確姓氏讀音作dàn(ㄉㄢˋ)。
但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帝王儀仗官吏但馬,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但馬”,亦稱?馬、誕馬、徒馬,是古代官制儀仗中的先導引馬,騎于特別裝飾的馬隊吹竽引導王室、官府的儀仗向指定地點。這種官儀形式在秦朝時期興起,至漢、唐、宋時期大盛,成為聲威顯赫的象征,逐漸演變?yōu)楹笫赖膰壹墐x仗隊。先導馬隊的首領(lǐng)亦稱作“但馬”,歸少府制,即由太子衙門管轄。這在史籍《程式·演繁露》中有記載:“誕馬猶徒馬。今外官儀從有散馬前行,名坐馬。亦曰引馬,即但馬也。中作?馬。”
在但馬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但馬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但氏、馬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但氏源出官職,姓源繁復,不可一論,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姓氏讀音皆作chú(ㄔㄨˊ),不讀作dàn(ㄉㄢˋ)。
但姓起源五
源于國名,出自傳說中的西域古國但國,屬于以國名漢化為氏。傳說,在強漢、盛唐時期,西域地區(qū)有一古但國,國民為猶太民族,曾一度依附于中原王朝,其國人中后來有通商于中原者,留居不返,后按漢俗以原國名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但氏,逐漸融入漢族大家庭,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但氏正確姓氏讀音作dàn(ㄉㄢˋ)。
但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源流繁多,正宗一支,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二十一位,以南陽、開封、燕山為郡望,宗支稱“南陽世家”。但姓早期居住于陜西一帶,漢時已因仕宦等原因遷居于河南、山西、安徽等地,并在河南宛縣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陽郡為郡望。唐宋以后,則逐漸遍布全國各地,西至甘肅、寧夏,北至遼寧、吉林,南至四川、廣東,東至山東、江蘇,都有但氏家族蹤。但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今四川省的成都市、金堂縣、什邡市、崇州、大邑縣、自貢市、遂寧市大英縣、眉山市、自貢市、仁壽縣、榮縣、樂山市、眉山市、綿竹市,重慶市的長壽區(qū)、云陽市、合川市、忠縣、江津縣,云南的大理州,河北省的邢臺市,江西省的九江市星子縣、瑞昌市、都昌縣、鄱陽縣,湖北省的武漢市、襄陽市、赤壁市、天門市、黃石市、孝感市、恩施市、漢川市、通城縣、大悟縣、鄂州市、仙桃市、監(jiān)利縣、十堰市、咸寧市崇陽縣,湖南省的張家界市、常德市臨澧縣,沅江市,,遼寧省的丹東市、沈陽市,河南省的羅山縣、株洲市,安徽省的六安市霍山縣,浙江省的杭州市,寧波市,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海原縣,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南寧市,貴州省的貴陽市、織金縣、遵義市,上海市,北京市,江蘇省的南京市,陜西省的西安市、漢中市、南鄭縣、安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烏魯木齊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東莞市、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美國洛杉磯等地,均有但氏族人分布。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shè)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shè),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開封府:古稱大梁、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不但對中原地區(qū)而且對全國曾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王朝(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第七世帝杼遷都于老丘(今開封老丘),直至第十二世胤,歷經(jīng)六世約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zhèn)古城村筑“啟封”城。戰(zhàn)國時期(丁巳,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秦王政二十五年(丙子,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魏國,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漢朝景帝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南北朝時期,東魏在開封設(shè)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后改梁州為汴州。唐延和元年(壬子,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nèi)與浚儀縣同廓。唐天佑四年(丁卯,公元907年),后梁政權(quán)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后晉、后漢、后周相繼建都開封。(戊戌,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后周顯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后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王朝,開封升為府。北宋時期開封人口曾達一百五十萬,不僅是國內(nèi)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市。宋靖康元年(丙午,公元1126年)金國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金貞佑二年(甲戌,公元1214年),金國遷都開封。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設(shè)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于開封。明朝洪武十一年(戊午,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為周王駐藩開封。明朝時期,開封經(jīng)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明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進行防御,開封城遭道嚴重破壞,城中原三十七萬人口僅剩三萬余人。清朝時期設(shè)開封府,清朝末期開封辟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yè)興起,先后創(chuàng)辦了機械、兵器、面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0月24日開封被人民解放軍解放,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開封市成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河南省會遷往鄭州,開封改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市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燕山郡:在宋朝時期稱燕山府路。燕山府路包括有一府:燕山府;九州:涿、檀、平、易、營、順、薊、景、經(jīng);總領(lǐng)二十縣。北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詔山前收復州縣,合置監(jiān)司,以燕山府路為名,山后別名云中府路。燕山府:唐朝時期為幽州范陽郡;五代十國時期石晉以范陽郡賄賂遼國,遼國將其建為南京,又改號燕京;金國滅契丹后,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二十四縣來歸;北宋朝宣和四年壬寅(公元1122年)改燕京為燕山府,又改郡名為廣陽,領(lǐng)十二縣;北宋朝宣和五年癸卯(公元1123年),童貫、蔡攸入燕山;北宋朝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郭藥師以燕山叛,金國復取之;下轄十二縣:析津、宛平、都市(賜名廣寧)、昌平、良鄉(xiāng)、潞縣、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賜名清化)、漷陰。北宋朝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再陷于金國。元朝時期沿襲宋朝建制,歸大都統(tǒng)轄。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在明朝永樂十九年辛丑(公元1421年)遷都后稱北平府。中華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改稱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己丑建立后,稱北京市。
南陽堂:以望立堂。
開封堂:以望立堂。
燕山堂:以望立堂。
德讓堂:昔堯以天下與舜史臣稱為峻德為克讓舜以天下與禹史稱為元德為溫恭后太伯三以天下讓夫子稱曰至德讓之名其來必有所自稱必有所由乃吾大華公修譜取名以顏陽于臺者曰德讓果何妨乎其亦曾以天下讓而名之欷然披閱帝王前后總紀從無蹤跡似名之者出于無謂也吾思之此非由后人之事而竊取也蓋由我始祖含宏公為軒轅次子在三皇時兄弟壽各以百千其傳天下也皆以兄弟為世及吾祖居次以世及論之亦直有天下者也乃竟不有焉想必伐逐鹿之后退處遐方如后世之避河南避陽域不肯涉帝位而履至祚雖其讓隱微而實自有不能掩者故大華公修譜之曰或得其實于文獻之遺若曰吾祖在溝穆時亦曾以德相讓也乎故取名堂者一以闡祖親之軼事一以垂子孫之家模使吾但氏子孫世世成禮讓之俗息競爭之風也余特表而出之以示不忘所自云。
一、但dàn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湖北之武昌、監(jiān)利、老河口,江西之宜豐,廣東之吳川,云南之馬關(guān),四川之長壽、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布依族有此姓。《清通志·氏族略》收載,歸“去聲”部,當與《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所收“但”之“平聲”(dān)有別。《姓氏考略》注引張澍之語曰:“當出自且姓。”
二、但
但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但姓起源:或源出旦姓。
但姓名人:
但欽,漢時西域都護。但元行,明時安陸人,洪武中知武陵。
郡望:平盧。
但姓古代名人
但欽漢朝(?—13),將領(lǐng)。平帝元始中任西域都護,其時西域諸國頻受匈奴攻襲,多次向他求救,他先后向朝廷伸援。其間,因公元6年,平帝病逝,王莽輔政,外戚專政西漢朝局已每況愈下。當時的西漢朝廷已沒有精力來援助西域都護府。之后車師后國及胡去來王等遂相繼亡降匈奴。王莽稱帝后,派人更換匈奴單于印璽,匈奴益怨,時發(fā)兵攻掠漢邊郡與西域諸國。王莽始建五年,西域焉耆等國叛漢歸附匈奴,攻沒西域都護,遂被殺于輪臺。
但望東漢,生卒年不詳。字伯闔,泰山人。東漢桓帝時由并州刺史升為巴郡太守,在任期間勤于政事,體恤民情,廣受當?shù)匕傩蘸迷u。曾請子代侄罪和請分巴郡,《華陽國志·巴志》存有《請分郡疏》。由下而上要求分郡第一人,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評價道:“分郡之議,始于是矣”。
但元行明朝,湖廣安陸人。洪武中曾任武陵知縣。在任率民開墾荒田,興修水利,民賴之得利。
但存學明朝,湖廣蒲圻人,字宗儒。威化二十二年舉人。授敘州府推官。在任禮仕恤民,屢辨疑獄,自持嚴正。遷重慶府通判。承辦采木之役。親歷險阻,調(diào)度有方,民德之。
但應隆明朝,湖廣蒲圻人。國初以功擢指揮。從太祖征陳友諒于鄱陽湖,敘功不及,逃去山中,如芥子推故事。后御史羅洪論列其功,乃拜武德將軍。(《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八)
但明倫清朝,(生卒年待考),字云湘,河南廣武人(今河南成皋)。著名大臣。清道光年間任兩淮鹽運使,有政績。,公元1842年7月,鴉片戰(zhàn)爭時期,英艦沿江而上,進攻鎮(zhèn)江,威脅揚州。這時在揚州任兩淮鹽運使的但明倫,積極領(lǐng)導和組織防衛(wèi)力量,隨時準備打擊侵略者。8月,《中英南京條約》被迫簽訂,英艦撤出長江,揚州始安。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shè)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shè),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開封府:古稱大梁、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不但對中原地區(qū)而且對全國曾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王朝(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第七世帝杼遷都于老丘(今開封老丘),直至第十二世胤,歷經(jīng)六世約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zhèn)古城村筑“啟封”城。戰(zhàn)國時期(丁巳,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秦王政二十五年(丙子,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魏國,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漢朝景帝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南北朝時期,東魏在開封設(shè)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后改梁州為汴州。唐延和元年(壬子,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nèi)與浚儀縣同廓。唐天佑四年(丁卯,公元907年),后梁政權(quán)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后晉、后漢、后周相繼建都開封。(戊戌,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后周顯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后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王朝,開封升為府。北宋時期開封人口曾達一百五十萬,不僅是國內(nèi)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市。宋靖康元年(丙午,公元1126年)金國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金貞佑二年(甲戌,公元1214年),金國遷都開封。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設(shè)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于開封。明朝洪武十一年(戊午,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為周王駐藩開封。明朝時期,開封經(jīng)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明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進行防御,開封城遭道嚴重破壞,城中原三十七萬人口僅剩三萬余人。清朝時期設(shè)開封府,清朝末期開封辟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yè)興起,先后創(chuàng)辦了機械、兵器、面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0月24日開封被人民解放軍解放,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開封市成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河南省會遷往鄭州,開封改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市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燕山郡:在宋朝時期稱燕山府路。燕山府路包括有一府:燕山府;九州:涿、檀、平、易、營、順、薊、景、經(jīng);總領(lǐng)二十縣。北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詔山前收復州縣,合置監(jiān)司,以燕山府路為名,山后別名云中府路。燕山府:唐朝時期為幽州范陽郡;五代十國時期石晉以范陽郡賄賂遼國,遼國將其建為南京,又改號燕京;金國滅契丹后,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二十四縣來歸;北宋朝宣和四年壬寅(公元1122年)改燕京為燕山府,又改郡名為廣陽,領(lǐng)十二縣;北宋朝宣和五年癸卯(公元1123年),童貫、蔡攸入燕山;北宋朝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郭藥師以燕山叛,金國復取之;下轄十二縣:析津、宛平、都市(賜名廣寧)、昌平、良鄉(xiāng)、潞縣、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賜名清化)、漷陰。北宋朝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再陷于金國。元朝時期沿襲宋朝建制,歸大都統(tǒng)轄。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在明朝永樂十九年辛丑(公元1421年)遷都后稱北平府。中華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改稱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己丑建立后,稱北京市。
南陽堂:以望立堂。
開封堂:以望立堂。
燕山堂:以望立堂。
德讓堂:昔堯以天下與舜史臣稱為峻德為克讓舜以天下與禹史稱為元德為溫恭后太伯三以天下讓夫子稱曰至德讓之名其來必有所自稱必有所由乃吾大華公修譜取名以顏陽于臺者曰德讓果何妨乎其亦曾以天下讓而名之欷然披閱帝王前后總紀從無蹤跡似名之者出于無謂也吾思之此非由后人之事而竊取也蓋由我始祖含宏公為軒轅次子在三皇時兄弟壽各以百千其傳天下也皆以兄弟為世及吾祖居次以世及論之亦直有天下者也乃竟不有焉想必伐逐鹿之后退處遐方如后世之避河南避陽域不肯涉帝位而履至祚雖其讓隱微而實自有不能掩者故大華公修譜之曰或得其實于文獻之遺若曰吾祖在溝穆時亦曾以德相讓也乎故取名堂者一以闡祖親之軼事一以垂子孫之家模使吾但氏子孫世世成禮讓之俗息競爭之風也余特表而出之以示不忘所自云。
一、但dàn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湖北之武昌、監(jiān)利、老河口,江西之宜豐,廣東之吳川,云南之馬關(guān),四川之長壽、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布依族有此姓。《清通志·氏族略》收載,歸“去聲”部,當與《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所收“但”之“平聲”(dān)有別。《姓氏考略》注引張澍之語曰:“當出自且姓。”
二、但
但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但姓起源:或源出旦姓。
但姓名人:
但欽,漢時西域都護。但元行,明時安陸人,洪武中知武陵。
郡望:平盧。
一、但dàn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湖北之武昌、監(jiān)利、老河口,江西之宜豐,廣東之吳川,云南之馬關(guān),四川之長壽、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布依族有此姓。《清通志·氏族略》收載,歸“去聲”部,當與《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所收“但”之“平聲”(dān)有別。《姓氏考略》注引張澍之語曰:“當出自且姓。”
二、但
但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但姓起源:或源出旦姓。
但姓名人:
但欽,漢時西域都護。但元行,明時安陸人,洪武中知武陵。
郡望:平盧。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shè)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shè),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開封府:古稱大梁、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不但對中原地區(qū)而且對全國曾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王朝(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第七世帝杼遷都于老丘(今開封老丘),直至第十二世胤,歷經(jīng)六世約一百五十七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zhèn)古城村筑“啟封”城。戰(zhàn)國時期(丁巳,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秦王政二十五年(丙子,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滅魏國,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漢朝景帝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南北朝時期,東魏在開封設(shè)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后改梁州為汴州。唐延和元年(壬子,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nèi)與浚儀縣同廓。唐天佑四年(丁卯,公元907年),后梁政權(quán)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后晉、后漢、后周相繼建都開封。(戊戌,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后周顯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后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王朝,開封升為府。北宋時期開封人口曾達一百五十萬,不僅是國內(nèi)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市。宋靖康元年(丙午,公元1126年)金國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金貞佑二年(甲戌,公元1214年),金國遷都開封。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設(shè)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于開封。明朝洪武十一年(戊午,公元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為周王駐藩開封。明朝時期,開封經(jīng)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明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進行防御,開封城遭道嚴重破壞,城中原三十七萬人口僅剩三萬余人。清朝時期設(shè)開封府,清朝末期開封辟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yè)興起,先后創(chuàng)辦了機械、兵器、面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0月24日開封被人民解放軍解放,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開封市成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河南省會遷往鄭州,開封改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市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燕山郡:在宋朝時期稱燕山府路。燕山府路包括有一府:燕山府;九州:涿、檀、平、易、營、順、薊、景、經(jīng);總領(lǐng)二十縣。北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詔山前收復州縣,合置監(jiān)司,以燕山府路為名,山后別名云中府路。燕山府:唐朝時期為幽州范陽郡;五代十國時期石晉以范陽郡賄賂遼國,遼國將其建為南京,又改號燕京;金國滅契丹后,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二十四縣來歸;北宋朝宣和四年壬寅(公元1122年)改燕京為燕山府,又改郡名為廣陽,領(lǐng)十二縣;北宋朝宣和五年癸卯(公元1123年),童貫、蔡攸入燕山;北宋朝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郭藥師以燕山叛,金國復取之;下轄十二縣:析津、宛平、都市(賜名廣寧)、昌平、良鄉(xiāng)、潞縣、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賜名清化)、漷陰。北宋朝宣和七年乙巳(公元1125年)再陷于金國。元朝時期沿襲宋朝建制,歸大都統(tǒng)轄。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在明朝永樂十九年辛丑(公元1421年)遷都后稱北平府。中華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改稱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己丑建立后,稱北京市。
南陽堂:以望立堂。
開封堂:以望立堂。
燕山堂:以望立堂。
德讓堂:昔堯以天下與舜史臣稱為峻德為克讓舜以天下與禹史稱為元德為溫恭后太伯三以天下讓夫子稱曰至德讓之名其來必有所自稱必有所由乃吾大華公修譜取名以顏陽于臺者曰德讓果何妨乎其亦曾以天下讓而名之欷然披閱帝王前后總紀從無蹤跡似名之者出于無謂也吾思之此非由后人之事而竊取也蓋由我始祖含宏公為軒轅次子在三皇時兄弟壽各以百千其傳天下也皆以兄弟為世及吾祖居次以世及論之亦直有天下者也乃竟不有焉想必伐逐鹿之后退處遐方如后世之避河南避陽域不肯涉帝位而履至祚雖其讓隱微而實自有不能掩者故大華公修譜之曰或得其實于文獻之遺若曰吾祖在溝穆時亦曾以德相讓也乎故取名堂者一以闡祖親之軼事一以垂子孫之家模使吾但氏子孫世世成禮讓之俗息競爭之風也余特表而出之以示不忘所自云。
一、但dàn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湖北之武昌、監(jiān)利、老河口,江西之宜豐,廣東之吳川,云南之馬關(guān),四川之長壽、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布依族有此姓。《清通志·氏族略》收載,歸“去聲”部,當與《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所收“但”之“平聲”(dān)有別。《姓氏考略》注引張澍之語曰:“當出自且姓。”
二、但
但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shù)不多。
但姓起源:或源出旦姓。
但姓名人:
但欽,漢時西域都護。但元行,明時安陸人,洪武中知武陵。
郡望:平盧。
[ 但 ]字的同音字 - [ dan ]
[ 但 ]的同部首字 - [ 亻 ]部
其他姓氏